老舍在《离婚》中这样描述那个张大哥:“张大哥是一切人的大哥。你总以为他的父亲也得管他叫大哥,他的大哥味儿就是这么足”。每当读历史,我常常也会这样感叹司马迁。因为无论怎样拈来一本记载中国历史的书、怎样一段描写中国历史的句子,好像都离不开司马迁这个名字。他是中国纪传体的鼻祖,他开创了中国正史的先河,他的文笔被同为泰斗的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那牛气烘烘的所谓“北大醉侠”的孔庆东在司马迁面前也不敢乱打醉拳,毕恭毕敬地承认“《二十四史》第一部是《史记》,《二十四史》最好的就是《史记》”。。。啧啧,这样的人不做大哥谁敢做大哥?!
枕边的《快读二十四史》让我“束之枕边”已经有半年多了。每次只是侧眼瞅瞅,便又拿起了旁边的其他书。其实当时买它多少也是为了装点门面,粗粮虽然口感差些,但毕竟有它独到的营养,更何况现在的富人都好粗粮,俺偶尔点它一道,吹牛的时候也可以有个显摆的资本。
诚如孔庆东所言,《快读二十四史》的第一篇也是《史记》。对《史记》、对司马迁,其实我并不陌生,我知道司马大哥写《史记》的初衷只是完成父亲司马谈的遗愿,并且最初的目的也是总结以往的历史,赞颂西汉盛世。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不成想家族历代为官的司马迁遭遇了李陵之祸,更不成想还经历了宫腐之刑,真是伴君如伴虎,堂堂七尺的男儿从此不再男儿!这是怎样的一种撕裂啊?!经历了这样撕裂的司马迁怎么还可能心平气和地去实现他的“初衷”?!但大哥总有做大哥的道理,司马迁不再男儿,但他不允许自己不再丈夫,纵横捭阖于历史的丈夫。于是物理反应导致了化学反应,司马大哥眼中的历史不再歌舞升平。
所有的评价都说,《史记》的历史是客观真实的历史,“不虚美,不隐恶”,是非褒贬都寓于叙事之中,表现了审慎务实的科学态度。可,可,无辜遭受身心大辱的司马迁会没有怨愤情绪?这种怨愤不会有意无意地融入于他对历史的选材和组材之中?再换个角度来想,遭受了奇耻大辱的司马大哥是改变了初衷才有了“客观真实”的《史记》,可二十四史的写作者中,遭遇宫刑的也仅仅有司马大哥一人,其余的二十三史敢说真实、客观?!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是不是被形象设计了也实在是个难解之谜。
商鞅,在中学历史课本上是以改革家的身份出现的,虽然知道他的结局是自己的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最后被残忍的五马分尸,但书籍中对他的同情是显而易见的,好像还有点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的味道。可我对商鞅不仅不崇敬,简直就是恐惧,避之惟恐不及。这是怎样一个阴谋家,怎样一个小人啊!当秦魏两国剑拔弩张时,商鞅满目虔诚、情真意切地对魏公子说:“吾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多么的入情入理,多么的肝胆相照啊!然而,魏公子“以为然”后,“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兵而袭掳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可怜那相信誓言也坚守自己誓言的魏公子,可怜他诚心实意地满怀希望地踏上破国灭家的不归路。。。然而,然而,更可悲可气的是,对于那口是心非、两面三刀的小人商鞅,竟有人捶胸顿足地后悔:“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竟,包括现在的历史评价也重大事轻小节,把商鞅高高地举在改革家的座位上,因为,商鞅的变法“强大了秦国”,“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有点恍惚,脑袋混混涨涨。也许历史人物就得用历史的眼光来判断,历史哪能关注细节?历史只注重结果。
还是混乱,还是不爽。冲一杯绿茶,以驱逐这理不清的混乱。青绿的叶子在杯中舞蹈,上下翻腾之后,茶叶们好像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自觉的分为两层,一层沉寂在杯底,一层漂浮在水面,但无论浮在上面的还是沉于下面的,茶叶根根都是婷婷的、仰望着的,好像随时在等候着召唤,在预备着舞蹈。但不多久,一张茶叶袅袅地开始下沉,又是一张,然后是一撮。。。每张叶子的沉落都是恋恋不舍的舞姿,谢幕一般深情而委婉。但,还是落了,还是沉下了杯底,最终,还是由杯底的玉立而萎靡,颜色也慢慢地由青绿而加进了隐隐的暗红,有点终于认命的感觉。啜一口茶水,嘿嘿,满嘴的甘甜、清香!我突然明白:舞蹈只是茶叶的姿态,味道才是茶叶的使命。表面委顿的茶叶才是终得其所!!!
茶叶?历史?我有点错乱:这两个不搭界的事情如何在这达上了界?放弃,放弃,放弃这种无味的思考,还是做我的品茶的小女人吧。坐在拾掇得窗明几净的家中,体会一下沐浴后神清气爽的自己,啜一口唇齿生香的绿茶,我轻轻叹息道:做一个不识大局、不理国事的庸常的人不错!做一个安享闲适、陶醉于凡俗生活的庸常女人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