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这么多年书,我们都以为自己会读书了,然而这本书告诉我们,很多人可能只在阅读的第一层次,甚至连第一层次都没学会。
小学时,老师教我们认字,会读句子,能通读文章,这都是基础阅读的能力。然而很遗憾,此后,我们的阅读教育都停留在书本上的那些文章,而没有教孩子们如何读课外书,大学教育本应教会学生们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这样才能了解和印证观点,形成自己的思考成果,然而带过毕业论文的老师都知道有多少学生写的惨不忍睹,现在回顾我自己的硕士论文初稿,大概也是让导师欲哭无泪的吧。
学生时代进行的是辅助式阅读,学习如何进行非辅助的自我发现式阅读,是成人要学习的。未来我希望我能带来我的学生们锻炼这种能力。这种阅读,会让阅读者真正从阅读中获得思考与提升。
第一层次:基础阅读。
字、词、句子、段落,这些是阅读的准备。然而过分强调阅读的准备阶段,过分注重教导孩子初步阅读的方法,往往意味着其他更高层次的阅读可能遭到忽视。
让孩子们被生词的意思,解剖每个句子,可能破坏了对整体文章的完整感觉,磨灭了阅读的快感和兴趣。我知道有些孩子背课文是一个词一个词背的,甚至是一个字一个字背的,那要记忆多少意思割裂的单个语素啊!难怪背的很慢了。我记得初中时背课文,我常常在期中不到已经背完整本课本。就是因为我是读全文的,尤其是故事式的课文,全文读几遍,掌握了故事脉络,基本就能背下来了,错一两个字又有什么关系呢。
第二层次:检视阅读。
一 有系统地略读或粗读
(1)先看书名页,然后如果有序就先看序。
(2)研究目录页,对这本书的基本架构做概括性的理解。
(3)如果书中附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大多数论说类的书籍都会有索引。
(4)如果那是本包着书衣的新书,不妨读一下出版者的介绍。
四个步骤下来,对这本书已经有大致的印象了。我就看了这本书的书名、序言、目录,大致知道它要讲四个层次的阅读方法,觉得值得看,所以继续看下去。
(5)自己挑几个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看看。
(6)最后一步,把书打开来,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一两段,有时候连续读几页,不要太多。找到主题词和全书脉络。不要忽略最后两三页的总结。
这是一个主动阅读的过程,了解全书的主题和脉络。然后进入第二阶段。
二 粗浅的阅读
也就是不求甚解,从头到尾读下去,不懂的地方先囫囵吞下去,甚至跳过去,总之读完一遍再说。第一遍哪怕只吸收了全书的50%,也是不错的成果,总比读到10%就放弃的好。
先完成再完美,这样可以有效防范拖延症,让一切进展下去,而不是停滞不前。读书是如此,做其他事同样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