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自美国作家J·R·帕拉西奥小说的电影《奇迹男孩》,获得好评如潮。原著和电影的本名都叫《wonder》,直译就是“奇迹”。也许是为了让电影的受众群体更加明朗的原因,国内把他翻译成了《奇迹男孩》。
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个天生畸形的男孩儿奥吉,他从出生开始就先后做了27次手术,才使他具有正常人一样生活的能力,但是他的容貌依然“与众不同”。因为这个特殊的原因,奥吉一直在家上学,直到他十岁那年,他的母亲认为他必须离开家庭,去上中学。
这样的一个男孩,尽管他聪明善良,在科学方面甚至极具天赋,可是想要融入正常的学校生活,困难可想而知。不出意料,他在学校里受到了很多排挤和伤害,这些困难一度让他失去信心,自我攻击,情绪失控,甚至想要逃避现实,不再上学。
奥吉是幸运,他有来自家庭的爱和支持,有师长的关心和帮助,随着时间的推移,善良的奥吉也换来了越来越多的善待,他最终得到了真诚的友谊……这些力量,汇聚成一股充满善意的暖流,让奥吉融入了正常孩子的群体,并最终获得了学校颁发的年度奖章。
奥吉的老师每个月会给同学们一条箴言,这些箴言都与善良有关:
“如果要从正确和善良中做出选择,请选择善良。”
“一个人的善举会万古流芳。”
“善良一点,因为每个人都在与人生苦战。”
这些箴言犹如电影的点睛之笔,在这些箴言的牵引下,电影的主题愈发突出,逐渐深化。
是不是感觉情节有点熟悉?像美国的许多励志电影一样,主人公一路打怪升级,最后有一个暖心的结局,观众也得到了一定的启示。
在我看来,电影的主题并不局限于此。这也是我私以为《奇迹男孩》的翻译不如《wonder》本身的原因——男孩奥吉只是一条主线,但是wonder并不属于他一个人;围绕着他的其他人,都有各自的不完美,和属于自己的wonder。
杰克是奥吉在学校里交到的第一个朋友,他的存在让奥吉欢欣雀跃,充满能量。然而在万圣节那天,杰克却对经常欺负奥吉的朱利安等一众人说:“是图尔森先生(校长)让我照顾他(奥吉),没想到他跟橡皮糖一样粘上我了,如果我长成他的样子,我就去自杀!”这一切被面具后的奥森全都看在眼里,他刚刚打开的心扉关闭了。
杰克也有自己的苦衷:他的家境不好,穿着二手的鞋子,捡拾别人扔掉的废弃雪橇 ,因为旅行的去处不够高级被人吐槽,甚至为了奖学金而不得不放弃自己最想去的学校……早在奥吉入学前,他就被自己善良的妈妈要求,去学校接待与众不同的奥吉,做他的朋友,帮助他更好的融入学校;在和奥吉的相处中,杰克也真心实意的喜欢上了这个朋友。但是,他从小就生活在群体中,他懂得群体相处的一些“规则”,为了更好的融入以朱利安为代表的强势和主流群体,他不惜违背自己的本心,伤害了比自己更加弱势的朋友。
维亚是奥吉的姐姐。很幸运,她是一个健全的孩子,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她在四岁生日时许愿,希望自己有个弟弟。弟弟来了,虽然和她想象的不太一样,但是她仍然在一瞬间爱上了弟弟。然而对弟弟的这种深爱却没有能够让她免于矛盾——
一方面,为了不再增加父母的负担,维亚自觉变成了一个“懂事”、“体贴”、“善解人意”的姐姐,像卫星一样围着弟弟转,可是她的内心又渴望被关注,可惜父母对于她却分身无术,她只能独自面对被冷落般的境遇。后来,爱她的奶奶去世了,她最好的朋友米兰达又疏远了她,她便陷入了孤独的困境;另一方面,维亚虽然很爱弟弟,但是因为害怕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自己,所以她在一段新的关系面前忍不住隐瞒关于弟弟的实情。
米兰达曾是维亚最好的朋友,米兰达就像维亚家庭里的一个成员一样。在一次假期中,米兰达独自参加了一个夏令营,在夏令营里做自我介绍时,米兰达把维亚的家庭代换到了自己的身上——体面的家庭,温馨的家庭关系,有残疾的可爱弟弟——这样的人设让米兰达备受欢迎。可是这种谎言又让她备受内心的谴责,以至于假期归来后,自己无法面对真实的维亚,从而不得不选择逃避。
米兰达之所以会说谎,是因为她有一个破碎的家庭:父母离异,父亲和他以前的女上司结了婚,母亲沉浸在悲伤的情绪里无法自拔,看起来她可以有两个“家”,实际上没有一个“家”是属于米兰达的,她成了一个多余的人。为了避免无家可归的尴尬,她报名去了夏令营。在夏令营里她都不愿意说出自己家庭的真实境况,因为这是她心里的创伤。
……
所以你看,有短板的不仅仅是奥吉。奥吉的不完美是一眼可见的外貌,可是在其他看起来一切正常的外表之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残缺。
不光孩子有烦恼,成人也有自己的遗憾。尤其是奥吉的母亲,为了孩子,她牺牲了自己的事业和梦想,与自己只差一篇论文就能得到的硕士学位失之交臂。一个天生畸形的孩子,连续27次矫正手术,多年固守家庭的陪伴,不得不半途而废的事业,奥吉妈妈的人生也实在称不上完美。
就连经常欺负奥吉的熊孩子朱利安,在他身上我们也看到了不如意:他的父母蛮横霸道,尤其是他的妈妈,强势而冷漠,缺乏最基本的同情心和同理心,这就使人不难理解朱利安的不友好行为了。
可是朱利安的妈妈,她的人生就完美吗?她优越的家庭背景或许是她飞扬跋扈的原因之一,但是她对图尔森先生说出了这样一段话:“所有人都不能被伤害吗?他(奥吉)可以永远不进入真实的世界吗?”在她的观念中,真实世界里,受到伤害是稀松平常的一件事情。她的人生,又经历过怎样的不如意?
……
“善良一点,因为每个人都在与人生苦战。”
奥吉的老师给出的最后一条箴言,恰是这部电影的题眼,借用佛家的表达,基本可以归纳为:众生皆苦,慈悲为怀。
在我看来,这种善良或者慈悲,是对他人应有的态度,更是对自己应有的态度——用足够的善意接纳自己无法改变的不完美。
奥吉为自己的外貌深深苦恼过,他敏感,自卑,胆怯,不平,甚至愤怒,他对外界的逃避正是对自己外貌的不接纳,直到他不得不面对完全的自己,这才发现,纵然有这样的残缺,他依然可以发出光芒,依然可以得到友谊,依然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价值;
杰克虽然喜欢奥吉,但是面对大多数人的嘲笑诋毁,他却不敢为朋友说话,只想做个老好人,两头讨好。奥吉的冷落让杰克认清了自己的内心,勇敢的维护自己的选择,最终收获了更加真诚而坚固的友谊;
维亚在乖女儿的光环中活得并不快乐,她想得到关注,又不敢表达需求;她珍视弟弟犹如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弟弟的缺陷也成了她心里的缺憾。在隐瞒无法继续的时候,维亚鼓起勇气说出了实情,结果真实的自己得到了更多的理解和关爱;
米兰达羡慕维亚的幸福家庭,羡慕到把维亚的家庭的作为自己谎言的模板。同时她又为此感到内疚,内心的不安让她不得不逃避维亚。面对来自维亚和家人的善意,米兰达终于肯直面自己的内心,这让她重新得到了维亚的友谊,更拉近了自己和维亚家庭的距离;
包括奥吉的母亲,她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放弃了学业,虽然孩子的成长也能带给她安慰,但是没能拿到学位、做一名插画师的遗憾始终是她心上的一个结。在奥吉离开家庭进入学校之后,她也终于能够重新拾起自己遗落的梦想,填补内心多年来的缺失。
……
无论是外在还是内心,每一个人都不曾完美,事实上也不需要完美。不完美才是人生的常态,我们不需要为此感到忐忑,感到愧疚,感到抱歉。
我们更需要的是悦纳自己,包括正视自己无法改变的“残缺”、偶然出现的怯懦、内心深处的渴望、绝无恶意的犯错、以及人生路上各种不尽如人意的“不够完美”。
对自己不求全责备的善意才能带来深层的宁静,内心的平和才是善待世界与他人的终极源泉、是帮助自己和世界变得越来越好、创造一个又一个wonder的深层动力。
毕竟一个对自己都拿不出善意的人,又拿什么来与世界温柔相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