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聊聊“容错性”这个话题。
容错性这个术语最早接触其实是在高中生物,讲关于生物遗传物质的复制、转录时提到的。
其大意时,允许出现多重形式的匹配指向一个结果的信息传递形式,这样一来提高了效率,二来降低了传递中出错的效率,对生活遗传信息快速稳定的传递起到了很有意义的作用。
当然,提出这个不是为了聊生物学,一定是为了回归生活实践的致用思考。
最近想到这个是因为前天睡得太晚,于是早上错过了大家约定的冥想打卡,然后当天要有100的红包,以及连续100天6:20起来40分钟冥想打卡的目标也失败了,所以还是有点丧的。
不过丧了半天,脑海里闪现朋友之前给我分享的他的一个体感——
可能我连续性的目标没有达成,但是我可以改成,最长连续目标呀,又或者,最长行为天数呀。
这些目标都是一种替代性,也可以指引我们更加积极,不是非得定准那一个不可以动。
想到这个,我忽然觉得,这就是我正在面临的纠结呀。
连续100天完不成了,那就看100天里持续了多久呀,要是就这1天,甚至,就算之后还有这情况,又如何呢?
相比于以前100天里没有一天早起,起来了也没干啥,现在100天里有这么多天的早起,这么多天的冥想,不是已经在变得更好了吗?
想到这里,自己当下释然的同时,脑海里也浮现出一些话语和模式,觉得可以用这个思维来考虑一下,也许会有更多视角下的释然。
我都这个岁数了,我还能怎么办
说这话的人,相对以30-35的人居多,所谓的中年职场危机嘛。
以前我对这些发表意见,总有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以及,大众觉得我自己又没有体会过,怎么有资格评价呢?
要说真的经历,可能我确实没有,但是相似的我还是有的,我认为这里面是有模式上的同构性的。
这句类似的话语我也听不少人说过——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我还能怎么办呢?”
说出这话的人往往比较丧,表现出对生活的无能为力。
这话我以前也说过,也埋怨过,指责过,痛恨过。
但是17年3月的一次50㎞徒步活动,在有过最难熬好几次想要放弃,但最终坚持下来的经历后,脑海里涌现了一句话——
过去的事情我无能为力,但是未来的人生我可以选择,我可以为自己负责。
而后我较少再有原来的心智,不指望也不抱怨,就从此刻当下开始努力。
现在回首,一定程度上我活成了自己希望遇见的人。
这个模式,我想放回原有语境也是一样的。
也许过去有很多不如意,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是,这就是我们放弃和自怨自艾的理由了吗?
我想,如果真的放弃,那就没有任何希望,倘若继续往前,哪怕结果不是最初开始努力所达到的,那也比放弃好多了。
既然如此,就看个人选择了。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道理如是。
人生视角上,还有许多这样的时刻,过往我们可能都以A的方式去度过,某个瞬间,我们想改变,但是会有积重难返的感觉,会怀疑其意义。
但是,回到了那句话,“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过去的,已经过去,无能为力,不可再追,当下以及未来的每一刻,我们都真真切切地可以选择——
接下来的每一天,我打算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活,去遇见每一个人。
也许很难,但是,至少是难而正确的事情,不也值得一试吗。
分享一则关于“当下重新重新选择”特别打动我的一个片段,源自都梁小说《亮剑》
以上,诸君共勉,思之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