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最让人难忘的地方,往往并不是最繁华的闹市,而是偏于一隅,兀自寂寞,一任雨打风吹,静待花开花落的所在。
漳州木绵庵,就是这么一个地方。
出漳州城向南,沿国道324线走15公里左右,眼前赫然一座大山,这就是九龙岭。324国道就是古代福建通往广东的官道。九龙岭下,坐落着少有人知的木绵庵。
南宋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奸相贾似道走到了自己生命的尽头。这一年,贾似道率精兵13万应战元军,大败于丁家洲(今安徽铜陵东北江中),导致宋军最后的精锐尽数被消灭于长江之上,贾乘单舟逃奔扬州。贾似道祸国殃民,群臣苦其久矣,请求将其诛杀。于是,贾似道被贬为高州团练副使,循州(南宋时应为今广东龙川一带)安置。行至漳州木绵庵,为监押使臣会稽县尉郑虎臣所杀。
曾任汀漳二州守备的明代抗倭名将泉州晋江人俞大猷曾在木绵庵前立下石碑,并亲书“宋郑虎臣诛贾似道於此”几个大字。明代王紫衡也立碑一块:“当年误国岂堪论,窜逐遐方曝日奔。谁谓虎臣成劲节,木棉千古一碑存”。清乾隆年间,龙溪县知事常山人袁本濂重立一碑,仍书“宋郑虎臣诛贾似道于此”。1983年,龙海县人民政府立“木棉亭遗址”石碑一块,并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贾似道本来是个混混,依仗父亲的军功和其姐贾玉华是理宗宠爱的贵妃(后为皇后),飞黄腾达,官至右丞相,封太师、平章军国事,成为南宋末年宋理宗、度宗、恭帝三朝权相,独揽朝政,陷害忠良。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宋理宗命贾似道率军前往鄂州抵御忽必烈大军进攻,本来宋军应当一败涂地。但贾似道背着皇帝私下遣使,以南宋愿称臣纳币、割让长江以北土地等条件求和。历史在这里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因为蒙哥汗在钓鱼城战死,忽必烈为回去抢夺汗位,仓促撤兵,贾似道谎称击退元兵,被宋理宗认为是国之栋梁,“以其有再造功,以少傅、右丞相召入朝”,顺利开启权臣之路,“由是权倾中外,进用群小”。贾似道酷爱赌钱和斗蟋蟀,人称“蟋蟀宰相”。由于每天沉湎于玩乐和西湖美景,人称:“朝中无宰相,湖上有平章”。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忽必烈派郝经入宋,“持书申好息兵,且征岁币”,贾似道害怕暗中乞降丑事暴露,就将使臣拘留在真州(今江苏仪征),也不作防守准备,凡前线战事,只报喜不报忧。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宋理宗死,24岁的宋度宗即位,但其沉湎酒色,似道专制,朝政日败。公元1271年,年仅4岁的宋恭帝即位,念过花甲且有病的太皇太后谢道清垂帘听政,政事仍由贾似道掌握。5年之后的1276年,临安被元军攻破,宋恭帝被俘。南宋末期,朝廷本就是一条千疮百孔的破船,上下齐心都难以抵抗风浪,再加上贾似道欺上瞒下,打压残害忠良,就进一步加剧了这条破船沉没的步伐。
《宋史》这样记载了贾似道的结局:福王与芮素恨似道,募有能杀似道者使送之贬所,有县尉郑虎臣欣然请行。似道行时,侍妾尚数十人,虎臣悉屏去,夺其宝玉,彻轿盖,行秋日中,令舁轿夫唱杭州歌谑之,每名斥似道,辱之备至。似道至古寺中,壁有吴潜南行所题字,虎臣呼似道曰:“贾团练,吴丞相何以至此?”似道惭不能对。嵘叟、应麟奏似道家畜乘舆服御物,有反状,乞斩之。诏遣鞫问,未至。八月,似道至漳州木绵庵,虎臣屡讽之自杀,不听,曰:“太皇许我不死,有诏即死。”虎臣曰:“吾为天下杀似道,虽死何憾?”拉杀之。
据说,郑虎臣的父亲郑埙,曾任越州同知,正是被贾似道陷害至死。虎臣受株连,被充军边疆,后遇赦放归。因此,押解途中,国仇家恨,一时涌上心头!《凤州纲鉴会纂》曰:春秋之法,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郑虎臣诛贾似道,庶可以伸神人之愤矣。
贾似道待罪时,身边还有侍妾几十人侍候,珠宝财物甚多。郑虎臣在起解前,把侍妾全部遣散,财物施舍民间。押解途中,正是农历七月,郑虎臣故意去掉车篷,让贾似道在毒日头下曝晒,并把贾似道的罪行丑事,编成杭州曲调,教轿夫们唱,贾似道只能龟缩在车里挨骂。途径古寺,有遭贾似道陷害流放的左丞相吴潜题字,郑虎臣故意喝问:贾团练,吴丞相因何到这里来了?似道愧不能答。押解路上,郑虎臣故意不断羞辱贾似道,望其能自我了断以谢天下。可无论如何指责罪行,贾似道只是唯唯诺诺,却毫无自尽谢罪之意。行至漳州境内,知府赵介如正是贾似道的门生,看出郑虎臣的用意,强留三天,并使人防范。因再往前走就是潮汕,离循州已不远,那里贾似道的爪牙更多,如果此时再不除去这个奸臣,就可能再也没有机会了。于是,漳州城外九龙岭下的木绵庵,就理所当然成了贾似道被诛之地。
明代内阁首辅李东阳曾作《木绵庵》诗一首:多宝阁中欢不足,木绵庵前新鬼哭。裂肤拉胁安足论,天下苍生已无肉。君王不诛监押诛,父仇国愤一时摅。 监押虽死名不灭,元城使者空呕血。
清代龙溪人张士楷诗云:尚方斩马定须携,讨贼捐躯未怆凄;往事已埋秋壑里,斜阳自转木棉西。征蛮却爱俞都护,勒石犹标郑会稽;千古快心推此地,春风莫遣杜鹃啼。
然而,郑虎臣的结局也令人唏嘘。贾似道被诛杀后的第二年(公元1276年),其同伙陈宜中逃至福州,拥立赵獉,以“不奉朝命私杀”的罪名捕杀郑虎臣,九族遭受株连,三十多人被杀,后人避难他乡。宋景炎二年(1277年),郑虎臣得以昭雪,被赐国公之礼而葬,葬于福建路长溪县柏柱南山(今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溪柄镇榕头村),乡人及其后裔在村前建祠纪念他。传说,郑虎臣死后,祠前的榕树竟然长出九头,人称“九头榕”,似乎印证着忠臣是杀不尽砍不绝的。
文天祥挽郑虎臣联曰:“作正气人都为名教肩任,到成仁处总缘大义认真。”联匾至今犹存。
知道漳州有木绵庵,还是从汪曾祺的自编文集《独坐小品》之《初访福建》了解到的。按文中顺序,漳州是《初访福建》的首篇,列厦门、福州之前。汪先生到漳州,从文中看,大概只去了三个地方,一是八宝印泥厂,其与水仙花、片仔癀一起号称“漳州三宝”;二是百花村,百花村离木绵庵不远,主要是培养花卉和榕树盆景;第三个地方就是木绵庵了。可见,这处地方在汪先生心目中的地位。我去木绵庵,除了敬仰英雄,不过是按图索骥、附庸风雅罢了。
汪曾祺先生游漳州的时候,九龙岭下尚为木绵庵,今天牌匾已称“木棉古寺”,寺中香火颇旺,已不复当年冷落,寺庙外墙上有扩建的规划蓝图。寺中见两位比丘,与其中一位交谈,知寺庙即将扩建,前景甚为可观,较之现有简陋规模,大概已超十倍以上。殿内镶嵌界碑的一处白墙,据说常有大片红色血迹渗出,每次白灰粉刷后,不久便恢复原状,疑为似道之血,似上天以此警示后人,十分神奇。寺右前方即前述几方古碑,碑前有木棉石亭,四方八柱,上刻“明春秋大义,为天下除奸”对联。此地去城三十里,往南即将翻越高大的九龙岭,山道盘旋,坡度较大,过去常有大卡车在岭上抛锚。木绵亭承上启下,古时当为一处重要驿站。
关于郑虎臣后来的命运,汪先生并不了解,因此他写到“贾似道被放逐,是从什么地方起解的呢?为什么走了这条路线?原本是要把他押到什么地方去的呢?郑虎臣为什么选了这么个地方诛了贾似道?郑虎臣的下落如何?他事后向上边复命了没有?按说一个押送人是没有权力把一个犯罪的大臣私自杀了的,尽管郑虎臣说他是‘为天下诛贾似道’。想来南宋末年乱得一塌糊涂,没有人追究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不惟他,相信很多去过木绵庵的游客,都会发出同样的疑问。
查了一下资料,1989年12月初,兼任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的汪曾祺,受祖籍漳州的鲁迅文学院教授何镇邦之邀,赴福建旅行,因为汪老的夫人施松卿祖籍福建长乐,算是福建的女婿,可他一直未曾去过福建。年届七旬的汪老想到福建去当一回老姑爷,于是便有了后来的《初访福建》。1997年,汪曾祺先生去世。想来,关于他很感兴趣的郑虎臣的下落,汪老生前很有可能并没有得到答案。
感谢信息时代和万能的互联网,让我们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清楚一些重大事件、关键人物的来龙去脉,或普通事件、寻常百姓的悲欢离合。如果漳州和福安有关方面能合作,共同讲好郑虎臣诛杀贾似道前前后后的故事,在各自景点分别做一完整叙述,让仅有机会去过木绵庵或“九头榕”的游客,不用东奔西跑,或上网再三搜寻,就能完整地了解到事件全貌,则善莫大焉。
以上文字,既是向汪曾祺先生的隔空致敬,也是对能看到此文的读者,以及去过木绵庵但关心郑虎臣下落的探访者好奇心的初步满足。缘分是冥冥间注定的,没有汪曾祺先生和他的《初访福建》,我也很可能不会知道漳州有个木绵庵,更不会去专程探访,当然亦不会有上面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