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死亡,我们最多的反应是恐惧、是留恋、是悲伤甚至是悔恨。
我们先来谈谈恐惧。何为恐惧?恐惧是指人们在面临某种危险情境,企图摆脱而又无能为力时所产生的担惊受怕的一种强烈压抑情绪体验。为什么会恐惧?在人们根深蒂固的思想中,死亡是一件极其恐怖的事情,因为未知,所以害怕。
正如没有人知道死亡后究竟是什么状态,人们对此产生了一系列或美好或煎熬的故事,所谓“极乐世界”、“十八层地狱”、“孟婆汤”、“阎王爷”、“黑白无常”等等这些频繁出现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人物,无不表达了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古诗有云“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更是将人的渺小与生命的短暂进行了深刻的对比。其实来世间一趟,我们都是寄生者是过客,生,是一种体验;死,是一种回归。
为什么会留恋呢?这世间有太多的路没有走过,有太多的事没有做过,有太多的人没有珍惜,有太多太多的遗憾••••••林清玄说“假如生命只剩下三分钟你会作什么”,我想它之所以引起广泛的关注并获得一个有一个的思考,它肯定是触动了我们心底的一块地方。
我们从来没有想过生命只剩下那么几分钟会怎样,潜意识里我们总觉得时间还很长,我也还可以做很多很多事,所以我们 一拖再拖,总告诉自己还早着呢。正如那句话所说“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到来”,人生没有如果,生活不能倒带,我们能做的只有前行,只有每天都做好当下的事,每一天都少些遗憾生命才会趋于完整。想见的人就去见吧,想做的事就去做吧,想要的东西就去买吧。
悲伤更多的是对逝者的亲人和挚友而言吧。悲伤在所难免,一个与你一同生活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人突然离你而去,任谁也无法接受吧。我不想劝大家节哀啊,或者将将“庄子妻死,鼓盆而歌”的故事,你我都是凡人,没有那么高的境界。只是想起了各种灾难之后的标语“逝者安息,生者坚强”,其实,最难过应该是幸存下来的人了吧。
我们看过太多年轻的生命因为种种原因自杀身亡,徒留年迈的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然后独自生活。正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不明白究竟有什么样的苦难过不去,而今你我都将长大成人,我们的身体我们的生命从一开始就不是自私的属于你我,他也是父母的寄托。所以,平安健康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
站在即将逝去的人的角度,悔恨和留恋也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做了错事没有求得原谅,因为辜负而悔恨,所以对这世间更多了一些留恋,以求得内心的安宁。而我想说的,是对于逝者的亲人挚友而言。当死亡逐渐逼近悲伤被放大,昔日不起眼的小事也会成为心里的遗憾,比如他生前一直念叨着去哪里,说想吃什么,说哪里的什么又怎么样了••••••我们总是在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才后悔当时没做的事,我们见过太多人在失去之后失声痛哭,悔不当初,可是,有什么用呢?
几年前爷爷突发脑溢血去世,我从来没有想过他会离开我,印象中爷爷一直精神健康,前一天还和我说过几天哪里会唱戏他要去看,第二天就离开了我。这件事成为我心中最大的痛,以至于每一想起来我就哽咽,那天我去看了戏录给爷爷听,可他,却再也不能亲自去看了。我不想再让这样的遗憾发生,我总是尽力满足亲人的需要,有些事情真的经不起等待,我想爷爷,却心怀愧疚。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为人子女,我们最大的责任就是不让父母留遗憾不让自己日后愧疚悔恨。
当我们谈及死亡时,能够坦然接受、无愧于心、不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