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导师计划(mentor program)是公司为了提高和加强高潜力人才的能力,为部门推荐的候选人(学员)选择或指定公司高管(导师)对其进行一对一指导,教练,提升学员能力,扩大其在公司影响力的项目。
通常公司会组织学员和导师之间进行双向选择,如果匹配成功,导师就可以对学员展开一对一辅导。很多高潜力人才通过该项目和对应导师之间加深了交往和联系,而有机会进入职业发展快车道。
最近我们公司开展了新一期导师计划的启动,总经理无疑是所有导师中最让“学员”心仪的对象。本来没什么特别的故事,但是工作午餐期间,总经理助理Nancy的一句话马上引起了我的兴趣。“木沐,我跟你说,机会哪是给有准备的人啊,机会是给能抢的人!”
原来就在导师和学员见面启动会一结束,总经理刚要回到自己办公室,学员Lucy就紧随其后,强烈表达自己想要总经理成为自己导师的愿望,并拿出已经打印好的申请表请总经理签字,总经理刚签完字,另一个学员Molly气喘吁吁上楼来找总经理,原来她也想当总经理的学员。
Lucy和Molly 真是狭路相逢,起初还有点尴尬,都没想到对方动作如此迅速,但随即向总经理表示二人可以公平竞争,就等总经理最后定夺。Lucy已经拿到总经理的签字,显然非常得意,胜券在握。
总经理最终还是根据申请的先后顺序选择了Lucy,只好对Molly表示抱歉。后来才知道其实总经理平时更喜欢Molly,如果不是因为Lucy比Molly早到一步,自己也签了字,不好反悔,不然如果二人同时申请,他肯定选Molly。
我们先不深究这个机会到底是否有那么至关重要,是否会成为Lucy职场发展道路关键里程碑事件,仅就事件本身,其实对我的震惊和启发还是蛮大的。尤其经过助理Nancy的点评,简直一语中的!“机会哪是给有准备的人啊,机会是给能抢的人!”
02
为什么一定要抢机会?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一点没错。但是这似乎又是一句正确的废话。如何判定和识别机会?如何成为有准备的人?如果机会只有一个,而大家都做准备了,怎么办?尤其针对最后一点,应用到我们的职场和工作环境,该如何处理?
大家的学历,智商,经验,知识等方面也许存在差异,但是差异不会很大,而公司的资源如福利待遇分配,晋升加薪机会却永远是稀缺和紧张的。要求公司实行平均主义既不现实也很幼稚,要求公开公平竞争在理论上是正确的,但是在实际操作时又会因经常发生这样那样的故事而难遂人愿。
抛开公司可能存在的潜规则或者政治因素,在我们自己能够把控的范围内,在和他人同等条件下,站在同样的起跑线,如何成功把握机会,脱颖而出呢?我们只能“抢”!
就拿导师计划这件事来说,不管是Lucy还是Molly,她们能在项目启动会一结束,就第一时间主动出击,找到总经理,这其实已经比很多人提前了很多步,实属不易。因为她们必然很清楚总经理是稀缺资源,肯定是学员疯抢的对象,所以在见面会前就应该已经策划好如何避免正面竞争而捷足先登的步骤。
二者相比之下,Lucy则又技高一筹,不仅牢牢掌握了第一时间,而且将早就打印好的申请表格直接递到老板面前,更是加大了胜算的机率。这得有多机灵的脑子,得需要多么精心的筹划和准备啊,我为现在的年轻人如此有野心而惊叹,而钦佩!
早在上世纪30年代,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在《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三十八封信》中就明确指出:
“在机会的世界里,没有太多的机会可以争取,如果你真的想成功,你一定要掌握并保护自己的机会,更要设法抢夺别人的机会。”
我相信想成为总经理学员的人一定不止Lucy和Molly,也许其中有的人还在瞻前顾后,担心自己主动找总经理会不会唐突,万一总经理没看上怎么办; 也许有的人不担心这个,但是想着开完会就回去先写一封热情洋溢的邮件给总经理,拍拍马屁,再表达意向,最后约时间当面详谈;也许有的人还在想着通过哪个和总经理熟络的同事先推荐,再“犹抱琵琶半遮面”地出场。
我想说打死他们也绝不会想到,就在大家还在酝酿或者要开始执行自己的伟大计划时,Lucy和Molly早已动如脱兔般直捣黄龙,在总经理办公室形成二美逼宫的剑拔弩张的架势,而乾坤自然也在大家不知晓的那一刻定下了。一个人的成功有偶然的机会,但偶然机遇的被发现、被抓住与被充分利用,却又绝不是偶然的。
对于那些失意而归的人来说,是否真正理解“主动是成功者的墓志铭,万一是失败者的通行证”?是否知道尼采曾说过:许多人浪费了整整一生去等待符合他们愿望的机会!
机会除了因为是稀缺资源需要抢之外,还因为多数情况下,通过抢这种主动行为,可以让我们自己有机会在更大的平台,更多的人群,更高的领导面前发出声音,展示自己,提高曝光率。
在努力争取机会的过程中,即使我们没有马上得到机会,却也会在此过程中让自己不再默默无闻,得以在组织中渐渐建立个人品牌和知名度。而这些对于我们积累经验,锻炼能力,发现差距也起到了很大示范和指导作用,无疑有益于我们未来获取新的机会和新的发展道路。
03
应该如何抢机会?
首先我们得树立“抢”的心态。
相信不会是所有人都认同这一点。因为中国人一向以谦虚为美德,鸡汤文一再告诫我们成为智者,要“低调做人,高调做事”。都在说,大家不要还没做事情,或做了一些事情,有了一些成绩,就到处吹牛,骄傲自满。
其实“抢机会”和这些并不矛盾,没有必要将二者对立开来。当一个人的事业或者成就已经达到一定高度,高于普通人平均水平时,他获取资源和机会的几率和可能性已经是普通人的数倍甚至数百倍,他所面临的竞争激烈程度也随之降低。所以此时他急需的已经不是抢夺机会,而是开始内省,韬光养晦,锤炼自我,甚至开始帮助扶持他人。
但是对于更多的职场新人,或者仍处于成长期或上升期的人来说,距离这个境界或者达到这样的高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时候他们需要的是有更多的机会来展示自己,表达自己,并通过在争取机会的过程中多方位准备,多角度锻炼。有时人和人的差距不大,但导致最后天上人间的原因就是是否有机会,是否抓住机会,是否抢到机会。没有机会,一切完美的准备都是徒劳。
当大多数人在犹豫、思考,畏手畏脚的时候,有的人已经在行动,去争取了,比如Lucy,比如Molly。无论机会大小,重要性如何,机会摆在大家面前,别人争了、抢了,机会就有可能是他们的。你没有行动,反应慢了半拍,机会基本上就没你什么事了。难怪歌德说:“要注意留神任何有利的瞬间,机会到了,莫失之交臂”
其次我们要识别抢的时机,主动出击,开展抢的行动!
我们需要把握最佳时机。篮球运动员在球场上激励争夺中,能巧妙地将篮球投入球篮,不仅仅靠他的勇猛和技术水平,还要靠选定的最佳角度,准确把握战机。打球如此,工作上何尝不是。哪次机遇最佳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成功的把握最大,就选择哪次,这样方能事半功倍,减少无效努力和低水平勤奋。
“即使将我剥光衣服一文不名地丢到沙漠里,只要有一个驼队经过,我也可以很快变成亿万富翁。”
比尔·盖茨少年时就很欣赏老洛克菲勒的这句名言,每次读罢都拍案叫绝:“只要有机会我也一定要成为亿万富翁。”后来我们都知道比尔·盖茨早就实现了年少的梦想。
第三,希望什么,就主动去争取,全力促成它的发生,即行动创造机会。
指望别人替我们实现自己的愿望,或者指望一切准备就绪,安然享受胜利果实是何等幼稚和愚蠢。永远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要彻底打消这样的念头,然后立即行动起来。所谓天助自助者,说的就是人要有主动性。
机遇,有时是可遇不可求,但是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是可以自己创造的。谁能时刻准备着,谁就能创造机遇。如果我们要牢牢掌握自己发展的主动权,就一定要记住:机遇,是自己创造的。一个人在职场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其是否善于创造机遇。
人最大的不幸源于自己的懒惰和不自信,如果不积极争取,主动创造机会,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我们就等于亲自放弃了能够展现自我,锻炼自我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谁能够掌握主动权,就在一定程度上将命运握在了自己手里,而被动等待着只能在自怨自艾和悔恨中错过一次又一次机会,等待机会不如创造机会,只要能够主动出击,到处都存在着机会,主动的人掌握先机,开拓市场,被动的人任人宰割,失去市场,机会属于主动出击的人。
最后,我们应该具有一定程度的进取心或野心。英文有个词叫aggressive,可以翻译成进取心或野心,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在十年内从一文不名到跻身法国富豪榜的人媒体大亨巴拉昂,1998年在临终时留下100万法郎,来奖励能猜对他对穷人为什么不能成功的原因分析。参与猜想者很多,答对的只有一个人:穷人最缺乏的是野心,想成为富人的野心。
经常有些年轻人问卡耐基,是否认为他们可以成就大事。卡耐基回答说:
“你当然可以成大事。你完全有成大事者的潜力,但你是否一定能成大事,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如果你有去争取成大事的进取心,那么,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你;如果你没有这样的力量和愿望,那么,再好的教育、再有利的外界因素都不足以把你变为成大事者。”
具有进取心或野心实际上是一种人生态度,能够显示出你对自己的评价和你对未来的期望。它是生命中的动力,人生价值的自我体现。相反如果你的态度是消极而狭隘的,得过且过的,那么,与之对应的就是平庸的人生。因此,如果我们学会用高于普通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要求自己、激励自己、塑造自己,就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机会越来越多。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机会更是给那些做好准备,有进取心和长远目标,率先抓住机会甚至积极主动创造机会的人!人生的道路上,如果你能够一马当先,抓住机遇,哪怕只比别人早一步,你也许就会最终大获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