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个10岁孩子的几句话在网上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各抒己见,褒贬不一。
高举“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道德大旗的给孩子贴上“不孝子”、“白眼狼”的标签;标榜“时代发展、观念革新”的替孩子质问“我没要求父母年薪百万,父母凭什么要求我考第一”;更有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大力称赞孩子有思想有胆识……
看看孩子究竟都说了些什么,让诸多大人们都不淡定了,以下是帖子原文:
争论的焦点几乎都集中到了那句“他居然说,他爸妈不配有他这么好的儿子”。换而言之,就是把孩子和父母放到天平两端,天平有没有失衡。而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有必要全面客观地看待双方,更有必要放对度量的砝码。
孩子真的是完美小孩吗?
乍一看下,孩子的确非常优秀。不仅学业上名列前茅,各种特长项目也是成绩斐然。这还是其次。更难得的是孩子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有着超越同龄人的认知和思考。
然而,只要细思他的几番言论,就不难看出其中不乏令人忧心之处。
首先,孩子认为父母与自己最不匹配的地方就是经济条件。然而从孩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的家境远非穷困潦倒、家徒四壁。他的父母不但有房有车,还能负担他的学费和各种兴趣班费用。这些学费作父母的都知道,是动辄要成千上万的。可是孩子似乎完全无视父母给予他的这些供养,眼中只有别人家的高档车和爱疯7。
在孩子的世界里,他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简单粗暴的雇佣关系――只要我能高效产出,你们就必须要在经济上给予我等价报酬,否则就是对我剩余价值的剥削。唯一的不同就是这段雇佣关系中,被雇佣者无法选择跳槽,于是除了抱怨,竟还生出恨意来。
连反对父母要二胎的理由,也不是像一般的孩子那样担心弟妹分走了父母的爱和陪伴,而仅仅是怕二胎分走了父母的钱。
看到孩子用上这个“坑”字,不觉头皮发麻、后背发凉。这说的可是自己的生生父母,这原本可是一个家!然而,一个家应有的“元神”――爱和亲情,却在孩子的心中荡然无存。
其次,孩子不满母亲只照顾他的生活,不关心他的想法;抱怨父亲总拿他的成绩四处炫耀。有人还据此称赞孩子目光远大、思想成熟。恕我不敢苟同。
如果是一个七岁以下的孩子考虑问题一切以自己为出发点,完全可以理解。因为根据皮亚杰“三山实验”得出的认知发展理论,人需要长到七岁以上才有能力进行换位思考。
然而,说这些话的孩子已经十岁了,如果他还“目光远大、思想成熟”,他就更应该能够明白:他可以希望母亲了解他的想法,但照顾好他的生活才是母亲的义务,而买无人机不是;他可以质疑父亲的一些做法,但应该体会到这也是一份发自内心的爱的表达。
再者,他产生诸如此类负面情绪的时候,有没有及时和父母沟通,有没有把自己的想法如实地告知父母,还是只是一味地用消极模式去处理。
当下,衡量一个孩子是否优秀,成绩早已不再是唯一标准了。真正优秀的孩子需要有良好的个性倾向和人格特质。相形之下,爱和被爱的能力、同理心、沟通能力都要比成绩重要得多。
父母真的无可取之处吗?
这个世界上的确有一些人不配为人父母――管生不管养的;养儿只为防老的;甚或拿孩子当私有物品、泄愤工具的。但这个孩子的父母显然不在此之列。仅从孩子的吐槽中,就能发现不少可圈可点之处。
可以想像,如果得不到父母无条件的支持,孩子哪能如此目标明确地学这学那。且不说经济上的付出,父母对孩子想法的理解和尊重由此可见一斑。
作为独生子女中的一员,我完全可以理解到孩子父母想要二胎的初衷。众所周知,现在生养一个孩子是一件多么耗时耗力的事情。况且现在这个孩子各种硬性指标已经这么出众,完全可以满足为人父母的虚荣心。所以如果不是以孩子为出发点、不是希望孩子不要承受没有手足的孤单、不是出于对孩子的爱,父母完全没必要作这样一个对自己而言付出回报不成正比的选择。
其实只要仔细琢磨一下就不难发现,孩子的父母真的不像孩子说的那样无知又无情,他们心中是有爱的。母亲对孩子生活的无微不至,父亲为孩子成绩的喜不自禁,不都是最自然最真实的亲情流露吗。
什么才是衡量的砝码?
投入产出比?孩子是以此为标准的。但家毕竟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共同体,而且这显然也不符合整个社会对“家”的主流价值取向的定义。
上进心?有知名公号由此事件引出了“上进心”的议题,提出如果要求孩子有上进心,父母必须有同样的上进心。
根据孩子的描述,这个家庭基本可以达到中产水平。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一个普通人要获得这样的条件,不靠上进心怎么可能?须知一个人能取得多大成就,是很多因素综合决定的,上进心只是其中之一。如果只有做到像马云爸爸这样才叫有上进心,有上进心才配有好孩子,那么这个世界是只能属于各种“二代”的吗?
“配不配”不是问题,爱的传递才是问题。
有句至理名言叫: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基本上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例外的屈指可数。因此,争论配与不配实在没有什么必要。
那么为什么父母明明怀着爱和温情,孩子却处处透出利己和冷漠呢?其实是爱的传递出了问题。
要知道现在的孩子可都是智能复印机,自带背景虚化功能。你重点突出的,他就加粗加黑;你轻描淡写的,他就忽略不计。他们眼界宽、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爱你在心口难开”的传统亲情模式早已无法适应。
现在的父母如果仅仅给予生活上的照顾和学习上的关心是远远不够的。孩子更迫切需要的是情感上的接纳、心理上的认同、思想上的沟通!10岁的孩子之所以对父母诸多不满,究其根源恐怕就在于此。
爱需要表达,爱需要沟通,爱需要传递。为人父母虽无法尽善尽美,但须尽力而为。
爱需要体会,爱需要理解、爱需要接纳。为人子女也当明白天底下没有完美父母,正如天底下没有完美小孩。
父母子女一场不易,亲情永远是这世上最纯最真最无私的感情。就像那首《不完美小孩》歌中所唱:你给我的爱也许不完美,但却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