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故事的具体情节我不忍赘述。总之是华西镇政府28岁有家有室的公务人员雷某诱骗、胁迫15岁少女发生性关系了,时间还不短,长达一年之久。
当然,我相信,即便当地镇政府振振有词“二人是男女朋友关系”,即便冠冕堂皇的“给雷某记过处分”,也依然平息不了众人的滔滔怒火。
一则,事件本身是否属于强奸,是否存在犯罪,是公安机关职责范围内的事儿,镇政府无权盖棺定论。二则,即便发生性关系时,少女已满14周岁,两人你情我愿,雷某够不上犯罪,但也算“影响恶劣”之列,岂一个小小“记过”就能摆平?
2
不过,法理之外,我注意的是更远层次的“情理”。
从新闻中,可以看出两个细节,一则,此恶性事件浮出水面并非当事人——15岁少女的揭竿而起,而是其母亲高女士的实名举报。二则,年仅15岁的少女已在幼儿园工作,“少女家中只有奶奶和母亲”。
不得不问,15岁少女为何隐忍至今,一言不发?当然,报道中“少女被对方用刀架在脖子上”、“遭受语言威胁”的真假不是我们这些吃瓜群众所能判断的。
但可以确定的是,整篇报道中,没有这孩子受教育的来龙去脉,没有少女自言委屈的只言片语。她仅仅是因为无知、因为胁迫、因为不得已才为之的么?我看未必。
这不得不归结到细节的第二点“少女家中只有奶奶和母亲”,孩子的父亲哪里去了,家里的男性主人们为何不见踪迹?
之所以谈这两个细节,是因为,现实中,的确见过这样的女学生,父爱的长期缺席——或长期在外打工难得回家,或父亲施暴,家庭不睦,或者单亲母亲带大,让她们丧失了基本的伦理判断。
都说“父爱如山”,可“大山”不在身边怎么办?就干脆找个父亲般的“靠山”,说到底,就是寻求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如果这男人再送点玫瑰、给点零花钱,陪着看看病,跟着逛逛街,哇塞,就麻溜得投入了对方的怀抱,管这男的是猫、是狗,是地痞、是流氓,有家有室又怎样?道德败坏又如何?反正,对她“好”就够了。
这所谓的“好”,其实有正常思维意识的人都清楚,无非就是“占便宜”、“揩油”、“玩一把算一把”。但缺失父爱的女孩根本就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任你用尽三寸不烂之舌,千呼万唤也难以撼动。
如果再加上女孩子受教育不多,文化程度不高,自我反省意识再差,那就更要命了。只有某天,她吃亏了、上当了,撞得头破血流了,或许能醒过点神来。
这新闻中可怜、可叹、可悲的女孩子,让我嗅到了曾经女学生的味道。
3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能够取得成就,20%取决于后天努力,80%取决于父亲教导。无论东西方,在所有的文化传统中,爸爸代表的通常是社会政治、理想、规范的化身,是社会对个人的规则和要求。父女关系是女孩最初接触到的一种人际关系,女儿能够从父爱当中得到异性的安全感和特有的保护性心理。
从父亲的身上,女儿观察什么是男人,什么是丈夫,什么是父亲,同时会思考什么是独立和勇敢,何为自尊和自立。而母亲带的孩子弊端则在于懦弱,自卑、缺乏自信,以及处理问题的感性和随意性——这是由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造成的。
由此看来,女孩子要心智成熟、内心强大,一位刚劲如铁、柔情似水父亲的悉心陪伴是不可或缺的。
最新一期《朗读者》邀请了百度CEO李彦宏和女儿,他们共同朗读的经典名篇《爱》中“我爱你,不光因为你的样子,还因为,和你在一起时,我的样子”很让我动容;
包括“女儿奴”的黄磊陪伴女儿读书的细节也很让我震撼;类似的还有陪女儿追剧的李彦宏,还有《爸爸去哪儿》中教丫头度过难关中性格迥异的爸爸们……个个有着不同的教育特质,个个都很好的诠释了父教的意义。
或许,于常人来讲,让不善言辞的父亲将平凡的日子过成浪漫小诗有点难。但作为父亲,只要你肯多花点时间感同身受,用心回应;只要你愿意自身标榜,耐心引导;只要你舍得倾情互动,不吝交流,每个女儿都能通过和爸爸的相处而成长蜕变——个性品质得以形成、性别角色正常发展。她会独立、自信、宽容,也会自尊、自爱、自强。
起码,不会像新闻中的少女那样如浮萍般风雨飘摇,如草芥般任人践踏仍不自知。
所以,天下的父亲们,还是行动起来吧,放下你的贴身手机,实在地陪孩子运动运动;离开你的无谓饭局,安心看孩子米西米西;静静听听她的诉说,细细看看她的作业,好好唠唠她的烦恼,至于你事业是否有成,金钱是否充裕,都在次之——因为你不得不承认,孩子就是家庭最大的财富,其不成器,足以成为致命心伤,拥有再多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