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晨读分享的书是《终结拖延症》。
拖延应该是大多数人都会犯的毛病。
此时此刻,估计正有很多人在跟自己的“拖延症”作斗争呢!
比如说我,早上闹钟一响,我第一反应就是按掉它,然后安慰自己说“再睡5分钟”。其实根本没有睡着,脑海里尽在纠结“起”还是“不起”呢!
在我看来,拖延就是对自己的一种妥协。
自我妥协久了,就很难再从拖延的泥坑里爬出来,所以我们得战胜它!
怎么战胜,得用“计”啊!
锦囊妙计一:利用外部的力量压迫自己做事
《怪诞行为学》的作者丹.艾瑞里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对学生说,这个学期一共12周,要写3篇论文,这3篇论文基本决定了他们的期末成绩。
对于交论文的期限,他是这样安排的:
他对第一个班说,你们可以随便什么时候交,学期末交上来就行,特别友好,学生们高兴坏了。
接着他又对第二个班说,你们的3篇论文必须在第4周,第8周和第12周前上交论文,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谁晚交就0分。
结果如何?第二个班成绩最好,第一个班成绩最差。
由此他得出结论:要战胜拖延最好的方法是来自外部力量的压迫力。
第二个班的学生,面对教授施加的压力无计可施,也许他们中的某些人也不愿意去战胜拖延,但他们在高压之下还是顺利地将任务完成了。
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利用外部环境给自己施压。比如说在朋友圈晒自己每天要跑的公里数,每天要读书打卡,或者说自己决定减肥了等等。
在事情还没开始做之前就当众宣布,的确可以在外部力量的压迫下驱动自己去做事,但是必须要有一个前提,宣布的事情一定要足够具体才有效。
如果你说从明天开始我要减肥了,却不说我要减到多少斤;或者是从明天开始我要学英语了,却不说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那么这些笼统的,不可监督的事情,除了起不到促进作用以外,还往往会起到反效果。
因为别人看到你晒,见到你却没看到任何改变,你很有可能就会被归类到“大话王”、“不靠谱”之列。
这样的当众宣布没有正面效果,只有负面效果,有百害而无一利。
锦囊妙计二:利用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也叫沉锚效应,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
怎么理解呢?举个简单的例子:
比如我们在超市经常看到的打折活动,就可以用锚定效应来解释。划去较高的原价,在旁边给出一个新的较低的价格,原价自然而然成为衡量商品价值的参照物,原价越高,顾客的锚定值就越高。然后,一不小心就买了。
商家利用锚定效应来促进消费当然无可厚非,但并非所有的“锚”都是套路。定锚定得好,一样可以拿来战胜拖延。
比如从你的任务列表里挑出A和B两件事,A比较难,B比较简单,你自然而然选择先去完成B,借此获得一种成就感。
然后你再把难度比A高的C挑出来,锚定心理就会先选择A。
每完成一项任务,你的心情就会越来越放松,那么,再困难的事情都变得容易了许多,拖延也就不攻自破。
锦囊妙计三:别等!立马去做
为什么经常有人感叹“道理我都懂,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你一边踌躇满志,一边原地踏步,当然过不好这一生了!
事实上,很多人的人生,都败在了一个“等”字上。
看到房间乱七八糟,就说“等明天再收拾吧”。
刚把书翻开,就说“等我看完电视再看”。
打开电脑,刚敲了两个字,就说“等我看看手机谁发信息”。
千万千万千万“别等”,立马去做!
地板脏了,赶紧去拖;房间乱了,赶紧收拾;看书码字时间到了,立马坐到书桌前;想要跑步,就去穿鞋;下雨想要运动,立即拿起跳绳……
不要等到菜倒到锅里了,才发现没买盐;不要等到要用ppt了,才想起来自己不会;不要等到满脸沧桑了才去护肤。
别对自己说“等我有时间了”,“下次吧”,“明天吧”。
蔡垒磊在《认知突围》这本书里说过:懒惰放纵,自制力不足,根源都在于认知能力受限,看不到某事能带来的巨大收益,因此就不足以产生足够的动力。
归根结底,战胜拖延的根本就是努力去提高你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