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如云:
军训还吃得消吧?低血糖没有在军训时发作吧?你在心理上对军训的适应或者不适应,都会让我忧虑:适应体制,或者不适应体制,都是喜忧参半的事。然而,和中考、高中、高考一样,既然你踏上了一条绝大多数中国孩子正在走的道路,也就意味着总有些在理想状态下本可以不必如此的事情,需要你去承受,需要你用自己更健康的心态去化解和超越。
譬如前几天送你去“上大学”。进到学校,未窥见大学的庄严神圣,却遭遇了零乱和拥挤——但愿我们自己不是这零乱和拥挤的一部分原因吧;如果环境许可,我们本也应该是其庄严、雅致的一部分。今天的中国正值急躁、冒进的特殊时期,梦幻一般的校园,可能暂时还真的只能存在于梦幻。好在青春自有魔力,它会将天地重新打扮一番,它会将经历重新书写一番,也许未来在你或你某位同窗的笔下,这会是世界上最美妙的角落,是你们创造力量的根源。希望能够如此。毕竟,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而是对事情的理解;重要的不是被抛在怎样的环境,而是对环境的感受。
身外的世界固然重要,但真正决定幸福与否、卓越与否、有价值与否的,却是内心,是一个包容了、解释着身外世界的心灵世界:一个存在的大全,一个即心即宇宙的“无限自由心”。
这些年我经常对团队中的年轻人说:此心光明,则天地光明;此心黯淡,则宇宙黯淡。并不是说环境不重要,尤其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环境甚至比基因还重要。但是对一个人格成熟了的人来说,环境就是他的天命,是他需要去努力改变,或者见证他卓然不群的处境。是被环境左右,还是用文字、思想或其它行动改变环境,这就是人格成熟与否的证据。
从你小学的某一年起,每年你的生日为你写一封信,就是为了让你意识到自己的无限自由心,希望你能够超越任何环境,由自己决定生活的品位和人生的品质。
于是就这样一直写到了今年,这是最特殊的一个时刻:你十八周岁了;你上大学了。
你奶奶十八岁的时候,为人妻为人母了;你老妈十八岁的时候,正式参加工作,成为一名教师了;你十八岁的时候,踏入大学校门,依然是一名学生。有人说人类的童年随着文明的进展而在不断延长,这一点在我们家真是有最直观的见证。三代人不同的十八岁,也正好说明人类并没有什么绝对的本质规定,生命是可以被书写为不同样子的自由。但无论哪一种书写样式,十八岁,都意味着“成人”或“成年”了,意味着长大了。这是生命中仅次于出生和死亡的最重大事件之一。
虽然如此,和往年一样,我的生日礼物,乃至入学礼物、成年礼物,依然只有几句话。
第一句话:你终于又有机会自由地、深度地阅读了;趁着还在青春的尾巴上,抓住灵魂还能自我塑造的黄金时期,多读几本经典好书,为你的一生的精神品质和思维品质,完成它的主体建筑吧。
正如你那天所说,回想起来,初中两年,高中三年,你的阅读不仅没有长足的进展,甚至就状态或灵感而言,还不如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一在家读书的那个时候呢。小学时,在海量阅读过童书、武侠、魔幻类书籍后,你已经可以兴发感动、痛快淋漓地阅读《吉檀迦利》、《苏菲的世界》等,而初一时阅读的《爱因斯坦的圣经》、《人间词话》和《史记》等等,本可以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智力开端。但可惜随之而来的中考、高考让你的全部生命卷入了一场残酷的淘汰赛,而且要命的这场比赛只求“公平”,只求在人群中寻找它符合设定的人(这公平吗),而不问如何让生命真正地丰富起来,精彩起来。虽然你取得了一张不错的入场券,而且整个中学生涯应该说过得还很不错。但错过深度阅读的这五年,整整五年在最好的智力状态下错过深度阅读,这无论如何都不能让我不深深遗憾。
而现在你提前自由了,在尚无足够准备的情况下,你自由了:你可以堕落,你可随波逐流,你可以……
自由是一个空的杯子,世界为你准备了无数种茶、酒、水,由你自己斟酌。
但青春或大学只有一次机会,而这个空杯加上你为自己选择的饮品,也就成了你的生命。
上大学的那一天,我把刚刚读完的雅斯贝斯的《大学之理念》放进你的行囊,我说我希望你从这本书开始,开启你大学自由阅读的旅程。这本书仅仅是一个象征。因为中国目前极少甚至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也很少真正意义上的大教授——那种人格与学识皆令人仰慕的伟大者。但是人类曾经有过,中国也曾经有过。雅斯贝斯有好几本书,能够把我们带回那些人类的辉煌时代,能够帮我们窥见到理想大学的根本精神。
大学之大,既不在高楼大厦,也不在大树,甚至也不在于有所谓的大师,而在于有年轻或年迈的灵魂,毅然决定追随人类中最崇高者,走上那条寻找生命意义、人生真理的道路。而人生真理也并不总是那些深奥莫测的公式、格言,其实它也是一种对生命、对宇宙的诠释,一种更好的诠释,一种能让生命充沛起来,让人类善良与强大起来,让宇宙觉醒起来的诠释。于此同时,它并不讨厌美食、友谊、爱情,并不恐惧有意无意地浪费美好时光——把时光浪费在美好的时光中,譬如发呆、郊游、聊天、做白日梦……
所以如果你感觉《大学之理念》还是深涩,你也可以从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开始,无论是有关“需要层次”的章节还是有关“自我实现”的章节(这本书不必一定按章节顺序阅读),都能够对我们的生命有极好的启发。结合着你已经阅读的进化心理学、脑科学和基于生物研究的心理学,你可以更全面与深入地了解人性,也就是了解自己:自己的历史,自己还潜藏的可能性,尤其是自己的自由。
由此开始,人类无穷无尽的智慧等着你去开启和对话:无穷无尽只是为了让不同的生命寻找到自己最想要的道路,而不是每个生命需要去穷尽;而且,还有宗教、哲学等少数综合的视角,可以对这些无穷无尽作一个“磅礴万物而为一”的综览。
不要害怕,要贪婪,要欢喜。
要读经典,读原著,要直接和人类有史以来最精彩的灵魂对话。
第二句话:不要担心未来从事什么工作,而要担心找不到自己所热爱——哪怕这些热爱看起来都似乎和正儿八经的工作无关,也似乎并不是世界所需。
大学,最初只是“贵族素养”的培养之地,而不是“专业技术”的训练之所。所谓贵族素养,其实就是达到人类可见的高雅,探索人类可能的高贵。而当“百工”的技艺也通过大学来达到专业级别的时候,大学的宗旨就由探索人类的无限可能性,变成了按社会工作的需要来训练人。也就是说,大学从贵族降为平民,从理想降为现实,从雅致变为效率……
但这只是外在的流行症状,并不表示所有人都只能在这样的潮流中成为现实主义者。我以为,大学首先应该是一个人的“合法延缓期”(来自威廉·詹姆斯和埃里克森的心理学,你可以阅读相关原著,非常精彩)和,而不应该首先是一个人的“工作准备期”——这是各类专业技术学院的宗旨。
本来,你想选择的是心理学,目的不是成为心理治疗师,仅仅只是为了通过它更深入地了解人的本质。后来碰巧你进了英语系,我觉得这个碰巧很好,因为它没有指向任何实际的工作,而只是向着另一个精彩的世界开放:它只是一座特别特别长的桥梁,通向的不是河对岸,而是另外一些国度,另外一些世界;你可以借助它走到更精彩的地方,和更精彩的人对话。
我是通过文言和翻译,通往辉煌的古代中国,窥见精彩的欧美世界的。而你可以双向游走,像林语堂、辜鸿铭或者傅雷们那样,成为两种文化的传译者,并在此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语言。
当然,你有着比我能想得到的远为宽广的可能性,也许你的兴趣会通过这座桥梁指向艺术,或者通过它反而比在心理学系更深入地阅读心理学原著——这还真有可能,毕竟,我几乎没有读到国内大师级的心理学文章,让我振奋的心理学著作,全是英语和德语世界传来的。
享受大学,就是享受自由——当然自由的边界仍然在那里:大学的学业仍然在那里,教科书仍然在那里。只是我始终相信,一个自觉穿越经典的人,在教科书的领域,只要没有专业级别应试的需要,总是能够游刃有余的。
而自由最大的回报就是在自由中找到自己所热爱的,让自己的生命被所热爱的充溢。自由与热爱就是生命最高的目的,它们不是为了效率而作准备。
而且我坚信,自由与热爱会带来创造——因为生命与历史处境是永远不会重复的,在自由中的创造,就是一个人可能给世界带来的最大贡献,而他自己也因此将赢得意义与回报。
第三句话:去结交精彩的人;去听精彩的讲座,去接近你所景仰的老师,去接近同龄人中最精彩者,如果有相关精彩人聚集的自由社团的话,去努力加入它。
我几乎在所有行业中,遇到过行业中最精彩者:精彩的厨师,精彩的商人,精彩的工艺师,精彩的艺术家和教师……
所谓精彩,就是把生命的尊严和美丽活出来,无论以艺术的方式,或者思想的方式、器具的方式、服务的方式、领导的方式。
这些精彩的人总是对我们生命的最佳启迪者,他们告诉我们自己是谁——更重要的不是什么。
我年轻时也曾经追求过优美的文字,但遇到那些精彩的文字爱好者,我才知道优美不是我的天命,犀利才是。
终其一生,无论是在会稽山里过类似隐居的生活,还是在大城市和三教九流交往,我庆幸自己始终遭遇到或者能找到世界中的精彩者,并和他们交往。他们的精彩激励着我去寻找自己的本质,去充沛自己的可能性,去成为更精彩的自己以赢得“同类者”恒久的尊重。
精彩者的交往永远保留着彼此孤独的空间,他们不是彼此的情感抚慰者。
精彩者的交往,只是把自己生命中明亮的那部分展示给对方,让对方知道世界上有自己的“同类”,自己不是孤身一人。于是,在最孤独的独处中,他或她仍然知道自己的天命与方向,不会堕落到无所作为的平庸中。
就这样吧,既然十八岁意味着成年了,我的话也就得适可而止;既然大学意味着自由,那么我路标性的指引也就到此为止,接下来得由你自己去探索。
台风来临,今晚无月,但打开一本能激励自己心志的书,就是打开一个完全光亮的世界,和身边的同学进行一场愉快的谈话,就是灵魂在探索中寻找到更好一点的自我。
去成长吧。
享受你的自由:哪怕它完全浪费掉,也必须让它成为一种真正的自由;哪怕它比高中更艰苦更辛劳,也必须让它是真正自由的抉择,而不是逼迫下的劳役。
——老爸起草于晨山学校,老妈审阅通过
2016年9月15日,农历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