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居里夫人自传,被居里夫人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科学的热爱深深感动了。她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一位伟大的妈妈。居里夫人两个女儿,长女艾莱娜,核物理学家,与丈夫约里奥因发现人工放射性物质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次女艾娃,音乐家、传记作家,其丈夫曾以联合国儿童基金组织总干事的身份接受瑞典国王于1965年授予该组织的诺贝尔和平奖。有感于居里夫人的育儿之道,不是因为她的两个孩子事业成功,即使她们都很平凡,她的很多养育(注: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也值得思考和借鉴。
一是他们的居处。大女儿艾莱娜出生后,他们在巴黎郊区租了一个带花园的屋子。丈夫去世后,居里夫人又在苏城租了一所带花园的屋子,离巴黎城里只有半小时的路程。看出共同点了吗?都是带有花园的。居里夫人一直比较拮据,或许当时巴黎郊区离城区不远,又或许郊区租房价格便宜,但无论如何,她没有选择住在市区的鸽子房里,而是选择了花园洋房,即使当时苏城并无好的学校。试想,有这么一个小花园,孩子们在苍翠绿荫下奔跑,在交迭繁花间嬉戏,汲取大自然清新养分,放飞自由梦想,是一件多么美好、幸福的事啊!
二是,做孩子的伯乐,尊重孩子。居里夫人随时注意两个女儿天赋的显露。她觉得“姐姐有点像父亲,不怎么活泼,智力上反应也较为迟钝,但很明显的地方是理解问题和善于推论的能力很强,似乎会像皮埃尔和我一样,适合搞科学研究”,而二女儿“显示出活泼、聪颖的个性特点,尤其喜爱音乐”。她们后来的发展也印证了居里夫人的发现。父母要有“胸中的一副别才,眉下的一双别眼”,在与孩子的朝夕相处中,发现他的优点,并把这优点发挥光大。
居里夫人对孩子的教育也很大胆。她认为学校里过多的时间用在读写和练习,家庭作业也不少,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因此,就和一些朋友组织了一个互助合作小组,共同负责对孩子进行教育,由他们每人担任一门指定的课程,并把理科和文科的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所有的理科课程都配合做试验,就这样做了两年。后来大女儿艾莱娜插进巴黎一所中学的高年级班,未遇太大的困难,各门功课均通过了考试,最后以小于一般学生的年纪进入巴黎大学,学习理科专业。二女儿爱娃没有接受这种新式教育,但后来也进了一所学院,一开始只是选修部分课程,后来才转为正式学生,学习全部课程。当然,我们现在是没有这种宽松的教育机制,也不敢做这么大胆的抉择,但居里夫人对孩子教育的用心是值得学习的。
三是,对孩子心灵的关爱。居里夫人的丈夫皮埃尔因车祸去世,去世时大女儿艾莱娜仅9岁,小女儿艾娃不到2岁。遭受这么沉重的打击,居里夫人心里非常痛苦。但是“心中的隐痛绝不在孩子们面前流露出来,毕竟她们年岁太小,不能让她们过早地去品尝人生的酸楚悲痛”。做到这一点真的是好伟大,再次感叹居里夫人的坚强。
四是,对运动的重视。当时在法国,对女孩子运动方面的教育往往不够重视,而居里夫人却对两个孩子的体育锻炼很上心。除了户外的散步外,还重视她们的体操和运动,“要求她们每天都得做柔软体操,还经常带他们去山里或海边度假,所以她俩都会游泳、划船,至于远足或骑车远游,对她们来说更不在话下”。
五是,不娇生惯养,大胆放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入侵巴黎,当时巴黎许多人家纷纷去别地避难,而居里夫人却亲自带着X光机上前线服务。这是一件很危险、很辛苦的工作,居里夫人并无此义务。当时艾莱娜也才17岁,却跟着妈妈奔赴各大战区,做妈妈的得力助手。居里夫人写到“战争期间的救护工作给我和艾莱娜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开车前往各个救护站,一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困难。往往无法确切地知晓还能否继续前行,更不知道在何处投宿、吃饭。然而在我们的坚定的信心面前,再加上运气又好,一个个困难全都迎刃而解”。正是经历了这种“千锤万凿”、“烈火焚烧”,最后 “出深山”,“若等闲”。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这样让孩子去锻炼又岂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当然,折中一点做对孩子来说是必要的。
六是,强大的妈妈本身。艾莱娜和约里奥进行放射性研究时有一个伟大的妈妈在一旁细致地指导,他们是站在巨人的肩上,从妈妈那儿继承来的不仅有难得的研究资料、研究方法,还有妈妈高贵的品德。当然,除了继承,还得有突破,但比起他们的妈妈,还是容易了很多,拼爹拼妈亘古不变!
最后加一句居里夫人的名言,”如果能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真正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诚实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则定能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