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敦刻尔克》的影评写完以后,心里少了些底气,因为我想到的是,自己的观点是否又是流于表面。看完了《传媒志》的一篇评论,心里的评价是精彩、做作。
实话说,《传媒志》的那篇评论我看了两遍。首先,没有讲太多其他人总讲的东西,比如三条叙事线、比如片中令人感动的点等等。他写的是这场战役在他的印象里是什么,历史地位是什么,很好的用敦刻尔克的历史背景为接下来的观点做铺垫。其次,他提到《敦刻尔克》这部片子的本质,他说,这不是一部记录片,而是现实写照。什么真实写照呢?是寻找希望又绝望的现实里人们的真实写照。第三点,他引经据典,从希腊神话到哈佛的教学大纲,无一不体现其广阔的知识面——没读过书的人是装不出这样的X来的,至少我就装不出。
对比我自己的影评,我写的是什么呢?我写的是三点令人值得深思的三点细节,即第三位飞行员法瑞尔不在英军士兵的海滩上降落、海军军官留下来以及道森先生对英国士兵的态度与英国士兵的自卑感。实话说,看了人家的评论,自己的内容实在有些单薄。这么对比,《传媒志》的评论就显得丰富又饱满,在思想的深度与层次上就远甩我一大截。这样的评论,不可谓不精彩。
那我为什么说它做作?一篇从媒体角度又冠着艺术形式的评论,我怎么能说它不做作。引入了《利维坦》,引入了西绪福斯神话等等,讲真,有些素材加入以后读者不会看不懂,但你加入了,读者会觉得作者在有意绕弯子,顺便体现一下自己的学识。这就有些做作了。当然,其中他提到的马奇诺防线的错误,大概是他的笔误。
它说,敦刻尔克是一场绝望的撤退,与我们如今的现实太相似。“沮丧、迷茫、彷徨、恐惧、绝望……是人类永远要面临的问题。朝九晚五、早出晚归,日常生活的枯燥、乏味、庸庸碌碌又何尝不像是每天推着石头的西绪福斯。可是你看那些在大败而归的年轻士兵们,在家乡夕阳的照耀下分明流露出难掩的快乐。今天被裹挟在住房、就业、婚恋等各种社会压力中的年轻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对啊,我们光是活着就已经竭尽全力了呢……”
如果一定要在生活的悬崖里匍匐前进,那奋斗中的每一个人,都曾是被敌机轰炸后受过伤却又顽强地想要穿越英吉利海峡的人。
个人公众号:秦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