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论语〉学习笔记285卫灵公第十五40》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学习笔记】
今天是丙申年壬辰月甲戌日,三月十六,2016年4月22日星期五。
一,道有中道贼道,正道邪道,大道小道,王道霸道,有道无道…
1,在中国文化语境里,一个道字,含有多个意思,将它放在不同语境中,意义迥异。
比如说,孔子之道,这个道是孔子的思想、主张的意思;
现在人们常常将生财之道挂在心上,这个道是方法的意思,也隐含有道义的意思。
盗亦有道,这个道是规矩的意思。
虽然字有多义,却不影响我们的交流,这是文化使然,所谓文化就是毋庸多言,不言自明,心领神会,会心一笑了。
二,中国文化传统中,道之尊,在爵与齿之上。
1,爵是指社会地位,比如帝王之师,虽是老百姓,却因道而尊,不拜皇帝,皇帝要拜他;
2,齿是指年龄,前面我们学习过,祭祀的时候,在正式仪式场合,按照爵位的高下尊卑排序,仪式结束后的宴会场合,则按照年龄排序,年长为尊了,但是敬酒则由最小的开始敬,让他们有表现的机会,司仪则让威仪严整的晚辈担任,目的是给他锻炼和表现的机会。
尊老爱幼是我们的文化传说,就是这样的传统中,道尊于齿,师尊大于齿尊,年少的老师受年长弟子拜他。
3,道,在中国人的生命中是这样严肃的事。
三,[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1,朱熹先生讲解说,这个不同,指的是善恶邪正的差异。
这样一来,这里的道,指的就是路径不同,心术异趣。
张居正先生讲解说,人与人之间,必道同而后其心同,心同而后可以一起谋议。如果各人选择的道路不同,心术异趣,意见相反,那就不要跟他商量计议。
为什么不相为谋呢?道路不同,心术异趣,这就是差之毫厘,去之千里。这种事,中国人不会拿到桌面上说,心里有数就行了。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做呢?不相与谋。主意还是自己拿吧,越商量越乱。
2,刘宝楠先生讲解又是另一层境界,在精妙细微处展开论述。
他说,道,指的是志之所趋、所舍,如出处语默之类。
《孟子》上讲到:"伯夷、伊尹、柳下惠,三子者不同道"。
孟子说,伯夷、伊尹、柳下惠,三人同样都是圣人,但是道不同:伯夷为圣之清者,伊尹是圣之任者,柳下惠为圣之和者。这里主要区分点在于处事、去留、语默等处。今天不展开详论。预计今年8月始,将进入《孟子》日课,届时会详细展开学习。
这几位圣人,虽然在为善方面是一致的,但是呢,道有不同,对此,"其是非得失,皆自知之,不能相为谋也"。
是非得失,皆自知之。不用说,不能说,不必说。这也是不相为谋。
司马迁说:"亦各从其志也。"如何为善,这事儿圣人也是自为主张,不与人谋。
我们看到,既使修到圣人境界,也有圣人的特点,也不完美,也有缺憾。所以,道不同,不相与谋,不要觉得因为我都好,我都对,这才不相为谋的,这么理解就歪了。对方固然可能不好,要清楚一点,我也不完美,我有很多缺点,之所以不相为谋,是因为道不同;不是因为我都对,他都错,而是因为,我清楚自己该朝哪儿去。
今天学习了这一章,我们当知,选择是自己的事,知道自己要朝哪儿去,自己动身去就是了,少解释,乃至于不用解释。
商量的人,多半没想过真的付诸行动,不是讨价还价就是推卸责任。
行动的人,不言而明。
四,理是这个理,话是这么说,但有个基本前提:首先要做一个有道的人。怎样成为有道的人呢?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论语>》张居正著
《论语正义》刘宝楠著
《论语新解》钱穆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