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及人才的价值,历史上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有两个:刘邦拜韩信为大将,最终战胜项羽夺得天下;刘备三顾茅庐求得诸葛孔明,终于三分天下有其一。
两位刘姓主子能破格任用并提拔人才,终成大业——这是多少人期待的境遇啊!于是乎,经过多少文人墨客多少年的渲染描绘,让这两个故事似乎越来越像这么回事儿,越来越能满足大众对于“理想主子”和“理想臣子”的想象了。
倒果为因的说法容易让人相信,因为结果太明显了。可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最终都不能跳出合理性的推论——别说刘邦、刘备在当时是一路诸侯的级别,就算如今百来个人的小公司要任命个总经理,恐怕也不能只靠推荐就能接受,必须得当面认真考察一番之后才能拍板。那么,韩信何以成就国士无双?诸葛孔明又凭什么能得以重用?起码得有些东西吧!
历史的碎片里恐怕能找到一些关联:韩信是韩国人,韩国也出了法家名宿韩非子,虽说有些距离但恐怕也不远;秦国的崛起有个根本的原因在于商鞅变法后建立了一套法家的制度,尤其在军事方面,以二十等级军功爵赏制度为中心,包括了军队的编制训练,征发动员,奖惩激励,旗鼓通讯,退役抚恤,进而连接到军人转业入仕,几乎牵涉到整个国家体制。这个制度的框架细则,统称为秦军法,是当时最高效的军事制度,是秦军战斗力的根本。以韩信的经历和背景,想来是尤其熟悉这套制度如何运用的,确立了制度,才可能用兵“多多益善。”而韩信的出现正好是刘邦渴求胜利、在摇摆是保留旧楚国制度还是改用更有效率的秦国制度的当口,正好有一位精通秦国制度建设的人才,才得以破天荒的任用。最终汉王刘邦得以重新崛起,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计,反攻三秦确立战略方向是法,而根本则在于承袭秦制的申军法——这是韩信得以立足的根本。
同样,诸葛孔明能得到重用,与其家族背景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诸葛家族在荆州可谓名门望族,仅次于蔡、张,这是尤其关键的背景。刘备流落到荆州,依靠不了最大的,但确实可以扶植那么一个还不够大的,就凭这点,诸葛亮已经在候选名单里了;根据史书记载的故事则是刘备当初为招揽人才做了一个考试,问如何能够改善现状,让人民都能守规矩去干活,诸葛亮给出的建议是:先给管辖区域内的人民编籍造册,然后安排工作并制定标准就行了。这是非常实用的建议,但需要一个熟悉当地环境和社会关系的人才能干好——这便是诸葛亮独一无二的价值所在。这样的人才确实可以“任性”一些,能找些茬儿来看看刘皇叔是不是真心诚意,三顾茅庐自然就有了合理性。《三国志》作者陈寿给诸葛亮的评价是: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这些大抵可以看出些什么,至少在演义中神机妙算的孔明,虽然看着很精彩,但肯定是失实而近乎妖了。卧龙先生真正的能耐还是在行政管理上——这是刘备当时最缺的人才啊。
倒果为因,往往在给出答案之后就结束了,引发不了思考。比如比尔盖茨的母亲是IBM董事,给儿子促成了第一笔大生意;巴菲特当国会议员的父亲带他8岁去参观纽交所……这些我们所知道的背景加上我们所知道的答案,让我们知道了成功得靠背景——但这个答案还能带来些什么?
诚然,要有所建树确实要先看看自己是谁有啥背景,但换个角度去想想呢?能做操作系统的人很多,但IBM只有一个,这种趋势和影响力是复制不了的。回到前面韩信和诸葛亮的故事也一样:一个当初在项羽账下、另一个躬耕于南阳,都处在有心作为却郁郁不得志的状态。正好遇上了在制度改革的方向上摇摆不定的刘邦和亟需行政管理人才的刘备,又通过自己擅长的方案获得了认可,才有了之后的大展宏图,当然也为后来各自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历史的演进中充满了巧合和必然:于趋势是必然,于个人是巧合,那就得看个体能不能顺着这个趋势去抓住巧合了。
顺势而为,大抵是不错的,当然还得做好足够的准备去搏一下巧合。与其感慨怀才不遇,不如仔细琢磨一下自己的“才”是什么、对谁有什么是不可替代的。凡事必先合理才能有效,必先逻辑自洽才能进一步推演想象——韩信与刘邦的《汉中对》、孔明与刘备的《隆中对》其实已经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