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明媚,草长莺飞,正是早春最美的时节,我怀揣期待,来到了三原县东郊中学,参加咸阳市丁亚丽名师工作室的教学研讨活动。
在这次活动中,我执教了微型课《最后一课》。这节课是借班上课,也是一节真实的原生态的语文课。课后,在丁老师的带领下,工作室的老师们对这节课进行了点评,让我感触很深,也深深的反思了自己的这节课,可以说有喜有忧吧!
喜之一:选点好。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篇幅比较长,可教的内容很多,比如围绕“变”字,梳理情节,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又如通过以小见大,表现“爱国”这一重大主题的写作特色。如何在有限的20分钟内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选点就尤为重要。我选了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分析这个点来设计学生活动,紧扣描写韩麦尔先生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亡国恨和爱国情,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韩麦尔先生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物形象,教会学生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实现一课一得,这也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实效性比较强。喜之二:方法当。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读促析,读析互促的方法,将“读”贯穿于教学始终。首先,读课题,采用指名读和齐读的方式,让学生抓住“最后”一词来把握文章感情基调。接下来,学生用跳读法快而准地找到人物描写的有关语句,朗读品析,教师并做以指导,既分析了人物形象,体会了作品主题,又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一举两得。除此之外,我还采用了以读促写法,学生掌握了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后,进行小片段练习,学以致用,突破了难点。除了教法当之外,学法指导到位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本节课主要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圈点勾画法、抓关键词句法,这些方法也切合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如学生在动作描写中会圈点勾画到有关动词“转身”、“拿起”、“使出”、“写”,既体会到韩麦尔先生形象的高大,又能学到写法,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喜之三:过程优。整个教学设计优而全。板块一,情景导入,渲染气氛,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板块二,学生读题目,再次把握小说的感情基调,为后面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做了铺垫。板块三,品读韩麦尔先生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分析其人物形象,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板块四,课堂拓展小练笔,运用所学方法写自己最熟悉的人物。最后布置作业,读《花木兰》,分析其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与本文的异同。整个设计环节齐全,又有梯度,层层深入,最后落实到了写作上,达到了以读促写的目的。
反思了“喜”,再来谈谈’忧“吧!忧之一:忽略了“学生”小弗朗士,本节课的教学对“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但却忽略了“学生”小弗朗士。小说原来还有一个副标题“一个阿尔萨斯小孩子的自述”,通过他带着些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他心理的变化,间接地写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所以,我们应该分析小弗朗士眼中的韩麦尔先生,而我的教学却撇开小弗朗士,确实是太单薄了。这样一来,导课也可以直接从“一个阿尔萨斯小孩子的自述”开始,整个教学活动就会饱满很多。忧之二:咬文嚼字不深入。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离不开咬文嚼字。当聚焦到韩麦尔先生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时,我本该引导学生去品读大到一个句子,小到一个词语,一个标点符号,但是我做到还比较粗浅。比如当学生读到“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时,孩子们能够体会韩麦尔先生内心的愤慨和悲痛,我引导他们品味了两个“最后”的用意,却没有指导他们去重读这两个“最后”,对人物的内心情感体悟就不够深刻。在这一点上,我确实应该向同上公开课的许老师多学习。
有人说,教学是有缺憾的艺术。作为一个老师,可能永远也做不到完美,但总是要不断努力向完美靠拢的。每一次的教学反思就是一次历练。就像名师丁亚丽老师所说:“一次历练就会有蜕变!经历千百次历练,方能破茧成蝶。”但愿经过无数次反思之后,有朝一日,我也能成长为一只美丽的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