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是自我认识的一种信念,对自身能力、思想、价值做出的评价与总结。自信不是天生的,是从生活中、学习中积累而来的。自我认知的不同,对同一件事情的解读会不同,采取的行动也不一样,从而得到不同结果。
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去参加一个聚会,自信的人进入会场,看到所有人都在注视他,他会认为“我很棒,所有人都希望认识我,和我交朋友。”那么他的自信会得到加强,进而和不同的人交流、介绍自己,收获满满。
一个内向和自卑的人,当发现所有人都看着他,他会想“我是不是有什么不对,衣服搭配不好?脸上有东西?”整场聚会都呆在角落里,刷着手机,只想着早点离开,陷入紧张的情绪中。
只有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你不喜欢自己,自然别人不会认可你这个人。
自我认知会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看待世界的方式也会不一样。
我们想过要改变自我认识,想过要改变自卑,想着自己要勇敢、要奋斗、要这样要那样,似乎没想到过要先接纳自己,接受自己的情绪,或生气、或害怕、或高兴、或沮丧,然后即刻开始行动。
看过很多成功人士,他们成功之前经历过多次失败,依然百折不挠,继续前行;他们也有失败的痛苦、失败的烦恼,但会不断地尝试,他们会接受自己各种负面情绪,明白自己内心的失望,但不会压抑它,而是找到途径释放出来,如:跑步、打球、拳击或者吃一顿大餐,又或者听听音乐,洗个冷水澡。
接纳自己内心的情绪,让它得到释放,而不是在意外界的评论与反馈,通过寻求外来信息获得自我认可,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就要做这件事情”的内心驱使成功人士不断地尝试,不断地认识自己的不足,不断地建立自信,最终达成自己的目标。
自信的建立,往往源于完成某件事情,成就感可以让内心获得认可“别人可以,我也可以”;一次次地达成目标,一次次地加深对自己能力的认识,自信心也越来越强。
自信不取决于外在的物质条件,它由自己的“尝试”行为产生;接纳自己的情绪,抵御外在的干扰,而“尝试”行为的重点和目标是做这件事情,不是期望获得外界的反馈;
自我认知先要接纳自己的情绪,理解内心的需求,在不破坏外部环境的情况下找到缓解情绪的途径,专注于自己的行动,热衷于付诸行动,从具体的行动中建立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