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好的电影基本有两种:
第一种,是能给人带来巨大体验冲击的作品,比如,碟中谍、速度与激情等。
第二种,是能够使人深刻认知自我、社会和世界的作品,比如,黑客帝国、盗梦空间等。
但我更愿意相信还有第三种电影——
能够给我们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的电影
值得注意的是,这第三种电影,和前两种电影的体验是完全不同的。前两种电影,我们只是被动的观影者,或者换句话说,我们是在导演为我们预装的一个“套子”里去看电影,如果不主动体察,可能都意识不到,还有一个套子的存在。
而只有第三种电影,观影者才称得上是“自由人”,因为他们已经不是简单的“观看”电影了,甚至可以说他们是在和导演一起“创造”电影,这是只有自由人才有的创造。
我每年都要看很多电影,但我看电影既不是为了兴趣,也不是为了娱乐,更不是想完成一个什么目标,而是为了在自己的大脑里,发展出一个“系统”。
“发展出一个系统?”你听了这个话可能会觉得莫名其妙。看电影就是看电影,咋还整出一个系统出来了?你是要当导演吗?如果不是,那就好好的看完一部电影,干嘛要把事情搞得那么复杂呢?
一部电影因为各方面的限制,即使拍得画面唯美、故事曲折、内容深刻、观点洞见,但它也只能局限在一个线性的推进过程,而缺少了事物本身的复杂性。
可是社会的真相是复杂的,我们的人生也是复杂的,它们都不是一个线性的发生,而是一个一个的系统问题。
而我提倡的“自由人”观影,就是要尽可能去还原电影呈现的那份简单背后的复杂,并创造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操作系统,在看完电影之后,回到我们自己那个现实的世界中去解决问题,这才有意思也有意义。
下面,我就以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为例,看看我们能否通过一部电影,最大程度的内化出我们自己的经验和见识,长出一个我们自己的认知系统。
在《肖申克的救赎》中,当看到主人公因不屈不挠的品格,最终获得自由时,我们会特别高兴,特别励志、特别振奋,会觉得我们的人生也同样充满希望。
可是,如果我们想通过电影,打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操作系统,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们不仅要知道事情本身、它的方法和答案,还要知道它背后的运行规律。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发展出一个系统”呢?今天我想和你分享我总结的第一个方法——
尽可能的掌握足够多的重要概念。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你理解的概念越多,理解世界的方式就越多,解释世界的方式就越多,从而不断打破自己原有的认知,从新的视角来看待问题,更加有效的还原出事件的本来面目。
比如,在《肖申克救赎》里有一个场面:每当一批新的囚犯被关进来,都会有老囚犯打赌新囚犯会不会哭,结果只有安迪没有哭,让大家感到很意外。
如果我们头脑里没有“认知的三种立场”这个概念,我们很可能只会肤浅的觉得安迪胆识过人而已,不会对此产生太多的思考。
从意向立场转向物理立场
但如果我们懂得“认知的三种立场”这个概念,我们就会知道安迪之所以是一个赢家,是因为在那个场景下,他始终保持的是“物理立场”而不是“意向立场”,所以他没有掉眼泪,这个“没哭”的小小细节,在电影一开始就暗示了安迪注定是关不住的。
从物理立场转向设计立场
电影中还有两个情节:一个是安迪帮助队长避税,从而为狱友们换来每人三瓶啤酒喝,可是他自己却一滴不沾。
另一个是,当安迪知道正当的获得自由已经无望,但他并没有马上逃走,而是继续帮典狱长做事,同时暗中收集典狱长的罪证,直到一切就绪他才越狱逃脱,最终将典狱长绳之以法。
以上三个场景,不仅表现了安迪的胆识过人,更反映了安迪认知过人。他不断的“物理立场”和“设计立场”之间自由的切换,而从来不被自己的“意向立场”所禁锢。这就是为什么只有他能越狱成功的原因。
电影中还有一个桥段:一个叫老布的犯人在监狱里被关押了50年,当他知道要刑满释放的时候,差点精神崩溃,最后在外面实在是活不下去,最后自杀了。后来,那个黑人瑞德也出去了,他和老布遇到了同样的困境,如果不是安迪,瑞德也就自杀了。
可问题是,安迪也被整整关了20年,他怎么没有被监狱,也就是瑞德口中的“体制化”锁死,反而逃出监狱后却风光无限,过着阳光、沙滩、海洋的浪漫生活?
如果你理解“舒适区”这个概念,就能看明白这一段的情节,其实是在帮我们理清到底什么才是舒适区。
谁都知道监狱里不舒服,每个囚犯也肯定都向往外面的世界,包括老布也包括瑞德。那为什么他们离开监狱后,却又渴望再次回到监狱,回到那个让他们根本不舒适的地方?因为那里有他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方法,他们无法忍受环境改变带来的痛苦。
所以,舒适区,是指你习惯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跟这个方法舒适不舒适没关系。如果你习惯了用老方法解决问题,哪怕这个老方法让你再不舒适,它也是你的舒适区。
安迪虽然被被监狱关了20年,但他没有被这20年简单重复的生活锁死,无论是在图书馆工作,还是帮助监狱长洗黑钱,他始终如一的坚持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
相反,其他的囚犯也渴望自由的生活,他们也知道该怎么做,但就是没法改变,没办法走出舒适区。而安迪始终在舒适区之外。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只有安迪可以逃离舒适区,而其他人却不行?这里又涉及到一个概念——前摄行为。
前摄行为,就是超常的主动性。
主动性之前为什么要加个“超常”呢?因为一般的主动性还不够,它必须是一种主动之再主动,是一种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主动性的状态和行为。
什么叫主动?是在你面对的场景尚未发生之前,你已经定好了行动的准则。 你的行为不是对眼前的事态作出了一个反应,而是不管事态是什么,你都有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也可以说是一种面对千变万化中的一定之规的反应。
前摄行为是,这个行为不仅仅是一种主动的,而且在一个事态下,它还能反过来控制局面,而不是被局面所牵制。
瑞德可以算一个主动的人,所以他在监狱里可以搞到任何东西,可以让给他钱的人享受监狱外劳作的福利,他也是监狱里在物质上最富有的人。
安迪也是一个主动的人,但他和瑞德的“主动”不同的是,安迪还拥有“超常”的主动性,他是一个不被局面控制,反过来控制局面的人。
所以,安迪是肖申克监狱里,活得最自由的人,瑞德充其量只算活得自在而已,但离自由还差得太远太远。但也正是因为他们二人是监狱里最主动的人,所以相比其他人,他们也是肖申克里结局最好的人。
《肖申克的救赎》让我们认识到一个事实:
一个人是对的,那么他的世界就一定是对的。
我们常常觉得自己过得不得志、不顺畅、不体面,但你有没有想过,也许是你这个人在一开始就是错的呢?
安迪在外面是一个银行家,在监狱里他仍旧是一个银行家,他银行家的身份并不取决于他在监牢的内外。
因为他是一个正确的人。
电影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它让我们观影之后,感觉好像一下子就获得了所有的答案。但很遗憾,这只是一个美好的错觉。
我们的生活不是拍电影,我们所有的认知,也只和我们个人的生存相关,我们需要从电影当中的现象,找到一个答案,从答案归纳,到产生这个答案的思维的过程,最后,从这个思维过程,再找到背后科学原理的过程。
这是一种“化简为繁”的能力,从一部貌似简单的电影中,去发现那些更底层的思考路径和人生铁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