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童年,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是从一个质的状态到另一个更高水平的质的状态的过渡的人生……儿童生活的快乐和幸福的源泉就存在于这一成长的过程之中。”童年的生活除了游戏、礼物,还有很多让他们感到快乐的事,我们要“根据儿童发展着的力量促进他们的成长,这就意味着使他们的童年成为快乐的、引人入胜的和充满激情的。”[1]
为了给孩子创设积极的、健康的成长环境,促进其身体与心灵的整体发展。我带着我的五个宝贝们,每个月除了学习课本知识外,还要开展一些实践与教育活动,以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与生活的快乐。三月份的活动汇总如下:
雪是大自然馈赠于北方的礼物,孩子们对雪有着独特的感情,每年的冬天都在热切地期盼着雪的到来。然而2018年的冬天孩子们还没来得及享受雪的乐趣,就被凛冽的北风带走了那层薄薄的雪。但值得庆幸的是刚刚开学的三月初,突然降温,一场大雪下了整整一天,导致一些有校车的学校停了课。
这场雪的到来可乐坏了孩子们,第二天一到学校就开始了清雪劳动。由琪琪同学分配任务,三个女生负责清扫,两个男生负责用搓子把雪清到花坛里。虽然他们是学校里最小的劳动者,但从不偷懒,积极认真。在孩子们互相配合下,很快就完成了班级任务。紧接着孩子们主动投入到操场的清雪劳动中,扬起的雪花,轻轻地拍打在他们的身上,孩子们毫不在意,继续在雪中体验着劳动的快乐!
看着越来越高的雪堆,思思提议大家共同堆个大雪人怎么样?真是一呼百应,孩子们马上动起手来。孜孜想尝试用水让雪凝固,滚个雪球做雪人的头,结果雪球越滚越沉,两个人才抬得动。因为之前有过堆雪人的经验,这次我完全放手,让孩子们尽情发挥,自己创作,五个人堆一个雪人,孩子们之间还要学会合作、交流,互相接纳彼此意见,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思思是一个很棒的领导者,在她的指挥下,稳步地进行着,很快地一个大雪人就矗立在操场上了,吸引了很多学前班的孩子们。于是大家开始介绍起雪人来。孜孜兴奋地说:“我把水桶放在雪人的头上,雪人就有帽子了。”琪琪说:“我把我的围巾给雪人系在脖子上,雪人就更漂亮了。”思思说:“我们堆的雪人,大眼睛,还有五个扣子。”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把雪人夸成了一个“大明星”,纷纷与雪人合影留念,绽放着自己最美的笑脸。
思思看到大雪人孤立地站在那里,于心不忍,强烈建议,再堆几个雪人宝宝陪着它,并邀请我担任评委,评一评谁堆的雪人宝宝最漂亮。孩子们高兴极了,又立刻行动起来。不知道从哪里找来了几个颜色不一的小杯子,给雪人宝宝戴上了各色的帽子。每一个形态各异的迷你小雪人,都是每个孩子的精心创作,展示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
孩子们红红的小脸、结冰的手套、弄湿的衣服、热烈地讨论,无一不在表达着雪世界带给他们的快乐。“下雪了,可真好!”孩子们讨论着怎样玩雪:玩出花样;玩出艺术;玩出快乐!在玩中度过他们最幸福的时光!
打雪仗是雪上最为普遍的运动,只要生活在有雪的地方,人们都有过打雪仗的经历。孩子们分男、女生两组,以中间清理出的小路为界限,进行打雪仗比赛,规则孩子们自己定,根据以往的经验,孩子们提出三点:第一,不能打肩膀以上的部位。第二,打中了得一分。第三,不能越界。而我荣幸地成为了计分员,并提出比赛时间限制在20分钟以里。
比赛开始了,女生队虽然人数多,但配合的不够好,经常出现失误。男生队躲避雪球非常灵活,投射也比较精准。最后男生队以少胜多,18比10获胜。
孩子们在比赛的过程中,很是激烈,手套离开了手,只想快速抓住雪球,抛向对方。打中时,双脚离地,欢呼雀跃,不中时,迅速搜索,手握雪球,继续参战,斗志昂扬。看着孩子们奋战的模样,听着欢快地笑声,我仿佛也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光,一样的动作,一样的愉悦,一样的美好! 比赛结束后,我引导孩子们总结,反思胜败的原因。达达得意洋洋地说:“我瞄准了,再打过去,总能打中得分。”思思不服气地说:“我也瞄准了。”月月沮丧地说:“我总是打不中,扔不远,跑得还慢。”孜孜最善于解决问题了,慢条斯理地说:“你们找的雪块太大了,要找小一点才可以扔得远。不信你们试试。”于是女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想试一试,在投掷大小雪球的对比实验中,证明了孜孜的说法是正确的。孩子们在探索中找到了自己失败的原因,这样的赛后交流促进了此次的进步,让他们在互相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体验。
自从学习了《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后,孩子们一直尝试用自己的脚、手、身体做画笔,在雪地里作画,创意不断,很佩服他们的想象力。孩子们每完成一幅作品,都要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让每幅画变得生动起来。在相互介绍中,相互评价中,审视自己,寻找最美。孜孜画的一颗心、思思画的蘑菇、月月画的花、达达画的机器人,琪琪画的树,不同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趣味。
达达用瓶子装满了雪跑到教室问我:“老师,这些雪怎么能快点化呀?我想知道它能化成多少水。”这场特如其来的大雪,激发了孩子们持续探索的兴趣。带着达达的疑问,我们开始了关于雪的小实验。
首先我向学校借了一些盐(每次雪大时,街道上堆满了厚厚的积雪,影响车辆的通行,为了快速融雪,总是撒些工业盐。)我和孩子们把盐撒在雪地上,雪快速融化了,孩子们看到这一现象感到很惊奇,兴奋地喊着:“化了,化了,雪化了!”
接下来我们开始了另一个问题的探究:一塑料瓶的雪能融化多少水?孩子们在动手装雪的过程中,遇到了麻烦,看似已装满,实际上瓶子里还有很多的空间。这时,达达成了小老师,教大家怎样做才能把雪装满瓶。装一点,向下一撴,反反复复,直到再也装不下为止。孩子们按达达的方法,瓶子里很快就装满了雪。他们把这瓶雪拿到教室,在等待的过程中,琪琪突发奇想,往瓶子里灌水,结果她的瓶子里的水最多。通过实验,孩子们得出结论:一瓶雪大约能融化成半瓶水。
其实不用通过实验,直接告诉孩子们结果会更简单省时,但如果通过孩子自己的探索与发现,过程会更清晰深刻,效果会更好!可见,不同的教育理念,对孩子的教育影响产生的效果更是千差万别,所以我一直在追寻,一直在努力,怎样让我的五个小宝贝得到更专业的教育,受到更深远的影响!
每年的三月,学校都会组织开展学习雷锋的活动。我带着孩子们初步认识了雷锋,了解他的一些故事,感受雷锋精神的可贵。并第一次指导孩子们尝试做手抄报。孩子们很感兴趣,很用心,从版面的设计,包括主题、图画、内容的选择,孩子们根据我提供的样板进行了加工,融入了自己的想法,五个孩子五张不同的设计,无论在文字的书写上,还是在颜色的搭配上,既工整又鲜艳,完全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虽然作品看起来很稚嫩,但这份创作的热情与认真是最值得点赞的!
为了避免出现“雷锋三月来,四月走”的现象,我教育孩子们从身边小事做起,只要你坚持做到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也是在做好事。当你身边的人遇到了困难,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也是在学雷锋。于是在班级里经常出现:谁帮谁系鞋带;谁帮谁拉拉链;谁帮谁整理书包……其实雷锋就在他们的身边。
延续寒假每天一分钟跳绳活动,班级本月举行了一次跳绳比赛。孜孜负责记录大家的成绩,我负责计时,其它人负责计数。比赛是一个一个轮流进行,通过一个假期的努力,孩子们会有哪些惊喜与收获呢?我很是期待。
首先是思思,一个刚开始只能跳几个的小女孩,腾空飞起的身姿,轻轻松松就跳了97下。所有小朋友都为她鼓掌。看她那红彤彤的小脸蛋可爱极了!
月月一直是班级的运动健将,跑步最在行,也是最先学会跳绳的,但今天只跳了67下。
琪琪是班里个子最高的,但年龄很小,平时总爱问个为什么,今天的跳绳比赛她跳了68下,很不错的成绩。
达达是一个特别懂事的孩子,爱读书,热心帮助他人,不斤斤计较,各个方面都很努力。今天的比赛跳了72下。
孜孜是一个做事认真,善于思考的孩子,感觉什么难题都难不倒他。今天他跳了73下。
赛后,孩子们进行了简单地反思总结,这种形式已成为我们开展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目的是让孩子们吸收他人优点,寻找自身不足,加以改正,让孩子们在反思中成长。
思思是本次比赛的获胜者,直接发表感言:“我假期天天练,妈妈,姐姐总是帮我计时,所以我才跳得好。”
月月本次跳得最少,大家一起帮助她找原因,孜孜说:“你的衣服太大了,会刮到绳。”达达说:“腿抬得高,跳得就慢,你可以腿抬得低一点。”月月自己说:“假期我没有好好练习,以后我要加油!”此时我主动为月月鼓掌,其它小朋友也用这种方式鼓励月月。
紧接着我们又进行了跳绳跑赛,边跑边跳,孩子们飞奔的身影,欢快的笑声,让他们的校园生活多了一份幸福的味道。
3月15日是月月的生日,这是入学以来我们举行的第二个生日庆祝会。孩子们提前就开始准备礼物,精心绘制的一幅画,精致的手工折纸,写满祝福语的贺卡,他们用自己亲手制作的礼物表达对朋友的祝贺。
本次生日由孜孜负责布置主题黑板,由于学校刚刚安置一体机,孩子们对它充满了好奇,强烈要求使用一体机进行设计。第一次使用效果还不错,绿树红果、艳阳高照,我们一起在树下快乐玩耍,很有意境。唯有主题还不够醒目,需要改进。
所有程序与第一次生日会一样,送祝福,送礼物,送快乐,送希望,所有的一切都为月月准备。每当这时,看到孩子们开心的模样,我心中的那份喜悦久久不曾散去。我爱每一个孩子,喜欢看他们欢快地笑脸;喜欢听他们喋喋不休地说话;喜欢陪他们做有意思的事情;喜欢把自己融入他们中间,尽情挥洒自己所有的热情。
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说:“只有把自己当做儿童,才能帮助儿童成为成人;只有把儿童的生活看做是自己童年的重现,才能使自己日益完善起来;最后,应当全心全意地关怀儿童的生活,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人道的教师。”[2]由此可见要想成为一个人道的教师,只把自己融入孩子们的生活还远远不够,要让自己成为他们,从孩子的内心中感受他们的所思所想,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关爱每一个孩子。
“班级生活并不只是教学开展的场所,也是影响儿童社会化与健康人格成长的重要因素,需要积极开发其内在育人价值。”[3]我将继续打造五人班级的多彩生活!还孩子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1]阿莫纳什维利,《孩子们,你们好!》,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224页。
[2]同上,第25页。
[3]杨小微 李家成主编,《中国班主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