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哪一个国家的独立不经历血与火的洗礼,没有哪一个民族的解放运动不伴随苦难与挣扎。
终于合上这本厚重的大部头,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为什么呢?最大的原因想来是因为阅读的时间跨度太长。从今年3月20日开始阅读算起,至今足足花了4个多月才读完。尽管阅读这本书花了大量的时间,但也只能囫囵吞枣,雾里看花,无法仔细琢磨作者的深意。合上书,多多少少也算在心里有了一个终结的标志,至少可以暂时不用再提醒自己有这样一本巨著还没读完,少了些虎头蛇尾的遗憾的可能。
这本由美国记者拉莱•科林斯和法国记者多米尼克•拉皮埃尔合著的著作份量十足。书的正文足足近800页,加上附录林林种种,几近千页,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更有份量的是其博大精深的内容。作者访谈及著述前前后后历时五年,60万字的记述,旁征博引,细节翔实,栩栩如生,生动而严谨地全景再现了从1947年11月29日到1948年7月17日以色列的建国史,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关于以色列历史的鸿篇巨著。
这部著作大体上分为三部分,包括耶路撒冷分治前的斗争和准备、以色列建国时对耶路撒冷的争夺以及耶路撒冷的分裂。在第一部分作者回顾了国际社会拟定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对耶路撒冷实行分治方案的初衷,以及涉及各方包括犹太复国主义、阿拉伯联盟、美、英等的利益纠葛明争暗斗,也充分展现了犹太领袖大卫•本-古里安对时局判断的高瞻远瞩以及对武装斗争的积极准备。第二部分则身临其境地展示了耶路撒冷城内曾经相依为命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决裂,也全方位展现了以色列建国之日所面临的内忧外患,以及阿拉伯国家联盟的骄横自大和尔虞我诈。第三部分则展示了社会各界同意停火之后的以色列政权对未来的谋划与阿拉伯国家的失算,作者同时也关注到耶路撒冷城中居民内心的永恒分裂。
在古老的法国赞美诗称颂的“五月。圣母月。一年中最美的那个月。”,随着大卫•本-古里安庄严宣布通过《犹太建国宣言》,在希伯来历5708年以珥月第五天,公历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诞生,圣地耶路撒冷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以色列的建国无疑是犹太人经历两千多年民族漂泊后的巨大的历史性的胜利,它让这个苦难深重的民族终于能在应许之地安身立命,尽享上帝赐予的平凡生活。以色列建国是犹太人屹立于民族之林的标志,也吹响了犹太人投身于人类发展伟大事业的号角。“为你,耶路撒冷!”,这凝聚血泪与灾难洗礼的誓言,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犹太人矢志不渝地为了民族繁荣而奋斗不息。
然而,没有哪一个国家的独立不经历血与火的洗礼,没有哪一个民族的解放运动不伴随苦难与挣扎。以色列的建立,犹太民族的独立,也同样遵循相同的丛林法则,其过程之艰辛,其失去之沉重,其影响之深远,却又不能不让人掩卷沉思。无论是本-古里安在建国伊始因为武器弹药缺乏而留下的痛苦的眼泪,还是城里阿拉伯和犹太居民都为各自对耶路撒冷的依恋而付出的血的代价。无论是错失大卫塔、耶路撒冷的得而复失,以及犹太人内部派系(帕尔马赫与哈加纳之间)的明争暗斗,还是在战争最艰难的鏖战阶段,阿拉伯军团内部为了保存各自实力,出于妥协同意停火,而丧失了夺取整个耶路撒冷的良机。不论细节与轮廓,还是逻辑与因果,不论是谋划与路径,还是外力与内生,一切迹象都不断反复暗示,要实现犹太史上的巨人大卫王的理想还需要坚韧不拔地奋斗。当年大卫王将耶布斯城定为犹太王国的都城,并命名为耶路撒冷,意为和平城市。和平,在这片被诅咒的土地上似乎依然遥不可及。正如在达成停火协议时义愤填膺的埃及人阿扎姆•帕夏义所说“我接受停战。但是,阿拉伯人民将永远不会原谅我们做的事情。”他一语成箴,二十年后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之间爆发“六日战争”,战火再燃。即使是时至今日,中东动荡不安的局势也正日复一日地给这个地区的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无论是阿拉伯人,还是犹太人,都无法幸免。
也许《圣经》里早有预言。“耶路撒冷:哀恸有时,跳舞有时。”
以色列建国之后的圣城耶路撒冷,该何去何从?那,是另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