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每天面临着大量的决策,面对需要决策的时候,我们经常优柔寡断,并总是给出“再想想,再看看”的决策结论,然而很多事情并不是“想”就可以搞清楚的。
大多数情况下,其实所谓的再想想,本质上就是面对当前的选择,我们并不知道哪个是对的,这本身就是“懒”的另一种表象。
这最终造成的后果就是:浪费了“想想”过程的大量成本,造成了不选择而造成的更大代价。
没错,这个世界所有的事物都在变化,当我们看到问题的时候,不决策就是不作为。对自己成长的不作为,对业务促进的不作为。
“想想”是一个非常模糊的动词,如何想,想什么却没有定义清楚,最终就是因为自己的这个懒惰决策,造成了对于问题的不了了之的放任自流。
更为可惜的是:
很多机会,也许就因为我们这无效的想想而被错过。
那么,如何破解这不决策的问题呢?
当我们面对重要问题,我们给出“想想”的决策结论时,本质上并不是你不知道如何决策,更为关键的是我们居然连问题都没有更清晰的定义。
想方法?还是想问题?不清楚目标,就是胡思乱想。
回顾下我们历史所有问题的决策,其实都是基于问题的方法选择。
因此当我们认为无法决策并给出“想想”的结论时,基本问题就可以归结为:
解决问题的目标就没有定义清楚。
曾经在以前的思考中就总结过:问题比答案重要的原则。我们大部分的决策与其说不好决策,还不如说问题都还没有定义清楚。而通常一个好的选择本质上也不是答案好,而是问题定义的准确。
要知道任何一个好答案,都是通过解决清晰的问题来检验的,脱离问题谈答案的好坏,是无意义的。这也就是选择比勤奋重要的价值所在。
如此,当我们把问题定义清晰,并给出准确衡量解决问题的标准后,我们对于看到的选择也就不会那么难以决策了。
在一个准确可衡量的目标面前,任何一个选择不过是到达目标的其中一个路径而已,要么是在现有的路径中选择,要么是现有的路径都不符合,进而去寻找更接近目标的路径而已。
无论如何,都不至于再“想想”这一说。
因此,要真正让自己学会高效的决策,就必须要学会重新从头算,面对任何要决策的问题,都要先学会明确问题,定义可衡量的目标,进而为了目标去选择,践行。
更为重要的是,对于答案来说,这个世界上压根就没有最好的选择,只有更好的选择,这更好的选择在很多时候也都是我们在不断的行动中迭代出来的,在实践中获得反馈后形成的认知结果。
光说不做,光想不决策,全部都处于waiting状态,这对于我们个体和业务而言,都是最大的成本。每当我们优柔寡断时,就要告诫自己:这是要决策什么问题,衡量解决这问题的有效指标是什么?然后才是基于有效目标的行动。
真正好的决策状态应该是:给出明确的下一步的有效行动。
因此,仅仅是胡思乱想最终耽搁的不仅是问题解决的效率,更是自己在巩固那不作为的懒惰本能。
记得薛兆丰老师讲过一个成本的定义:就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那么决策的那“想想”的成本,就是放弃了快速行动的成长代价。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