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04年的纪录片,拍摄的是武汉一所寄宿制的幼儿园,纪录了一个小班、一个中班和一个大班在14个月里的生活。第一次看这片是在7.8年以前。当时只觉得这片很有趣,昨天因为儿童节就又重新看了一遍。
虽然纪录片都是以纪实为主,但是导演仍然会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去取舍素材甚至故意制造素材。一些网友觉得导演在拍《幼儿园》这部片子时做了过多干预,感觉这不是孩子的世界,看着有一点残忍。刚进幼儿园的小朋友吵着闹着要回家,小班的小朋友吃饭的时候鼻涕跟着流,吃饭吃得到处都是。一言不合就打人,打得对方流血。衣服穿不好着急干脆把衣服脱了... ...有个叫马玉兰的小朋友连连被老师呵斥“马玉兰又在害人”“马玉兰又脱鞋了”,马玉兰怎样怎样... ....我不知道马玉兰是不是个敏感的孩子,“害人”两个字会不会在她潜意识种下一颗小小种子,长大了之后的某一天发生了某件事会不会让她对这两个字有特别深刻的感触。童年难道不痛苦吗?饭碗拿不好、衣服穿不好整个世界就崩塌了。一个椅子怎么重叠到另一个椅子上?角度怎么对?椅子怎么放才能做到?估计琢磨一下午都不会明白。世界的万事万物对这些含苞待放的花都是朝阳,只要有风他们就能摇摆,有雨他们就可能成长。然而他们又机灵得可怕。当问到为什么长这么高时,小朋友说:“我是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老师的帮助下长这么高的”。
那个干爹是交警的孩子说:交警可以收蛮多钱,收了钱之后领导分一点,大家都分一点,不能私自拿回家,领导没钱怎么办?
有个孩子他说他的汽车要用无铅汽油,不会坐三轮车。人家说三轮车也蛮好玩的啊,他说:“好玩个屁!”
第二个问题,他说:“现在印度都超过我们了,因为我们中国最多只能生两个,印度可以瞎生。”
第三个问题在谈到世界杯土耳其队时,他说,土耳其这个国家有点怪啊,它一大部分都在亚洲一小部分在欧洲,为什么要在欧洲踢球不在亚洲踢呢?可能觉得亚洲太差了。
孩子是没有自己的世界观的。他们所知道的一切都是从成人世界学习而来的。成年人也很少有自己的世界观的,基本也是从大环境里习得的。所以一些人禅修、灵修、隐居就是为了找寻自己的世界观。幼儿园就是人社会化的第一步。在幼儿园我们不仅要学会穿衣吃饭、规律睡觉,也开始接触成人的世界。我们被要求上各种兴趣班,在力所能及之处展示自己的特长。世界杯足球转播,有个孩子觉得中国队很差不想加油,老师命令孩子们安静,中国队都输了还好意思闹。可是这跟小孩儿有什么关系呢?春游的时候老师组织小朋友参观可口可乐工厂,喝着可乐看着宣传片的小朋友们无比惬意。小朋友一边念着“开飞机,丢炸弹,炸死美国的王八蛋”的顺口溜,一边觉得9·11的受难者太痛苦了,前者是听来的,后者是他们的真实感受。一边学着英语、日语,一边说长大以后要当科学家研究坦克去打日本人。大班的小朋友说恨日本人,恨就要打。多么可怕的观念。问其中一个小朋友爱是什么,他说爱就是抱抱,那有没有想抱谁,他说没有,身边也没人说过“我爱你”,为什么不说这三个字?因为觉得恶心。可是在唱“我爱你”这样的歌的时候他们又那么自然坦荡。成年人也是这样,在还没学会爱之前先学会了仇恨。仇恨比爱更容易得心应手。
当记者问小朋友,快乐、钱、旅游作为奖励会选哪一个?小朋友毫不犹豫地选择快乐。人民币拿在手上是我们看得见的,可快乐看不见,但我们仍然明白快乐比钱重要,钱买不到快乐。可能于自己很少的东西我们也很少给予别人,所以我们一直在寻找快乐,而不去制造快乐。虽然大人都是从儿童过来的,我们仍然不尽懂得童年的奥秘。再回首,发现自己还是没熟透。所以才有那么多伟大的心理学家去研究童年。导演说:“人类社会中亘古不变的许多准则,无不是在幼儿园中就已经形成的”,童年就像人生的预言,冥冥之中早有启示,但我们不知道,大人忽视了,自己长大后也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