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陈子昂《感遇》
其二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叶倾赏读】
1
陈子昂与沈宋一样需求诗歌的革新,他的路子是回到秦汉,带有复古倾向。首先是“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其次是“汉魏风骨”,具体体现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中:“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风雅传统,即运用比兴的手法,在其中抒情言志,这一点集中体现在他的《感遇三十八首》中。汉魏风骨,简单理解即建安风骨,其风格是慷慨悲凉,雄健深沉,寄寓了“济世的功业理想和人生意气,这一特质集中体现在他的那首《登幽州台歌》中。
他的这种诗作观在初唐诗坛是独树一帜而具有开拓性,对盛唐气象有很大的影响。他自己的诗作也直接体现了这种复古倾向。
2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整首诗重在描绘兰若从出生、繁华直至凋零的景况。
前四句为第一层,是兰若的繁华。
首联,兰若生于春夏之间,花叶茂密青翠。这两句重在花叶。颔联,以“冒”突出兰若的红花遮蔽紫色的花径,一朱一紫见其颜色鲜艳多彩,一“冒”更见花之繁茂。于是,在对比之下,在千花百卉之间,在百草之中,在一“独”一“空”之中,它们是一枝独秀,显得孤独空绝。
在前四句中,主要描绘兰若的繁华时期,分明可见艳压群芳的兰若,其叶其花都分外惹人喜爱。但是,在其中,又夹杂着孤芳独自赏的意味以及淡淡忧伤。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后四句是第二层,是兰若的衰残。
白日晚,白日渐短,已至秋冬。两“迟”之中,流转的是时令变迁,流露的是对兰若命运的担忧。在屈原笔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屈原所感伤的是“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而此处,秋风起,那如美人的百花将残,尤其是他喜爱的兰若。
兰若于春夏生,满是生机。而秋风生,则是兰若危亡的预兆。两“生”之间,不仅是时间的交替,也是兰若命运的两重天。于是,在袅袅秋风中,它们摇落殆尽,丧失尽了曾经的芳华。
首联中的“何”,是赞叹。尾联中的“何”,是追问,更重要的是惋惜与感伤。一赞一伤之间,暴露了诗人自己的内心世界。
3
兰若,是香草,源自《楚辞》屈原“香草美人”的诗学传统,在植物之间,有所寄托,这就是先秦时期诗歌中的比兴手法。在这一首诗中,描述了兰若由生到繁华,再至凋落的过程,其中又对兰若的芳华进行了具体的描写。
兰若的一生,其实也暗含着诗人的遭遇。兰若高光时刻是“幽独空林色”,这一句其实也暗示着诗人的拥才无处安放的寂寞与苦闷。兰若的低谷甚至说绝境是“岁华尽摇落”,诗人对兰若“芳意竟何成”的追问,其实也是面对着自己拥有高志却居低谷的自问、自嘲、无奈甚至幽愤。
泰戈尔吟“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诗人呢,他的生既不绚烂,也不静美,只是空有一腔壮志,却只能“独怆然而涕下”,只能把这种志与情隐于诗句中,藏于兰若里,欲说还休。
在初唐诗坛,陈子昂的经历是普遍的,然而他的诗是特别的。他模仿比兴,甚至有阮籍之风,他追随汉魏之风,他的革新确实给初唐时注入了不凡之气,也引出了继往开来的无数诗人,为盛唐气象付出了他的那份努力。
2020年4月16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