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今天早上,小宝对我说:“老爸,我现在不仅会叠小被子了,还能叠大被子了。”
小宝口中的“小被子”是指以前姐姐上幼儿园时发的长一米五、宽一米的儿童被子,而“大被子”则是长二米三、宽二米的五尺床用的标准被子。这样的“大被子”,在姐姐床上和她自己的床上都有,而在她床上还备了一条“小被子”。
随后,她就在床上慢慢完成了将自己的大被子和小被子以及姐姐的大被子(姐姐上学出发的早,一般是来不及叠被子的)。看着自己叠被子的小宝,我想起一个星期前的周末早晨。
那天尽管是周末,但小宝起得也很早,大约是6点多。这时,姐姐起床后已在书房看书,我们也没有特别去关注小宝,任由她在房间内“玩耍”,以往也都是这个样子。等到7点多,她从房间内出来时,外婆发现她浑身是汗,问她怎么回事?她回答说是在叠被子。
我们一群人走进房间看时,小宝也像今天早上那样,已经把自己和姐姐的被子叠好,不过被子叠的样子不是很好看。外婆看着满头大汗的小宝,半是心疼半是埋怨地说,你这孩子小小年纪,怎么就想着叠被子?现在还不是你叠被子的时候,你看你叠得又累,叠得也不像个样子啊。
尽管外婆这么说,但小宝还是坚持每天叠被子,还“命令”外婆每天早上在她出房间之前不许进来“打扰”她。从今天早上,小宝叠被子的情形来看,不仅在速度上而且在所叠被子的样子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这应该就是让孩子不断尝试的结果吧。
作为家长,我们总是觉得孩子还小,总是希望能给孩子以更多的“帮助”,希望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借助我们的扶持走得更加顺一点。然而,更多时候事与愿违,我们越是“帮助”孩子、越是给予孩子更多的扶持,孩子学会走路的时间就越晚。只要给予孩子更多自己去尝试的机会,让自己去探索、去试错,在错误中才会成长得更好。
当然,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并不是说父母就此可以做“甩手掌柜”,对孩子就可以不闻不问了——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教育之所以值得探讨和研究,就在于它更多时候是一门艺术,而非简单的“数学公式”,面对每一个问题只要套用公式来求解就可以了。教育,需要每一个父母根据自己孩子的身体、性格、心理、认知水平等因素,选择最优的教育方式和内容。让孩子去尝试的方法,同样如此。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清楚什么时候、什么事情能放手让孩子去尝试,而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以什么样的方式帮着孩子扶持一把,这同样是一项值得父母每天都去思考、探索和尝试的“大工程”。
因此更多时候,父母应该在理念上“全能”,而非在具体事情上“全能”。具体事情上的“全能”,必然让父母习惯于大包大揽,“帮”着孩子把所有问题都给解决了,孩子也就失去了试错的机会,成长反而会止步不前;而父母在具体事件上的“不能”,反而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当然这里说的“有利于”也不是说让父母去做“甩手掌柜”,而是父母可以陪着孩子一起学习、探索和尝试自己“不能”的事情,慢慢让孩子和自己一起“能”起来。
更进一步,如果父母在理念上的“全能”,则可以让父母能把一些即便在具体事情上“全能”的情形转变为自己“不能”的教育环境。比如在孩子的才艺技能学习方面,有时候父母可能是比初学的孩子要会得更多,可以在家中就指导孩子。可是,指导孩子不是简单的帮孩子直接完成,就像弹琴,父母可以指导孩子弹琴,但是不能直接代替孩子练习弹琴。况且,有时父母即便是“会”,在具体教育中也可以运用“不会”的方式,比如父母可装作“不会”弹琴,然后让孩子来“教会”自己。这样的教育形式,其效果会不会更好一点?因此,有的时候父母的“不会”应该是“更会”,只有“更会”才能运用更多、更好的教育方法来引导和启发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