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到中年的阶段来写家风家训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有了人生阅历又有了孩子,为人父母跨不过去的教育责任,是一个感知和传承的过程。
这些年父母原生家庭传递的家风家训越来越让我受益,“心术不正,做什么都不会成功”、“勤俭养家,不骄不躁,踏实长远”、“平等真诚,持之以恒”等等,小时候生活在物质相对贫乏的年代,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和汗水去创造生活,朴素的道理总是最简单直白,也最有用。妈妈至今仍然回忆爷爷当年带着爸爸和叔叔们一起劳作,盖房,承包果园,冬天不劳作还会切割好木条,分给三个儿子钉箱子,我小时候跟着妈妈钉过。爸爸和两个叔叔们以及姑姑们都是动手能力强,吃苦耐劳,踏实真诚,勤俭养家。
生活中劳动和品性的体现。爸爸做很多家务活都会让我和妹妹参与,做饭、和面、包饺子、炒菜、收庄稼、缝补等等,小时候看似没有用,长大了,在外上学、工作、成家,这种生活的技能就渐渐凸显出来,在校园、工作中的群体生活中能成为少数的会做能干的人,同时谦虚低调,不骄不躁,真诚待人。这种能力往往能吸引一些同类人的关注和喜爱,为我们聚集志趣相投的朋友;不怀好意或者自诩清高的人也挑不出什么毛病来。同学朋友聚会遇到或者遇到求助,给的最多的评价是“你还和以前一个样,一点没变”,我觉得这个是对人品的肯定和最直白的评价。
生活中情育的体现。整个亲戚家族的氛围很好,三观一致,婚前老公去我家碰上一次家庭聚会就感受到了,是亲戚也是朋友更是相互扶持的亲人。小时候在饭桌上能听到很多关于很多大家庭以及他人的人情世故,家庭成员之间血脉相承、相处智慧、个人能力在家族和社会的贡献,简单的饭桌能学到很多东西,至今还记忆犹新。一个家庭一个家族需要一个领头的人,在大的家族红白喜事等群体活动中就能一次次的体现,像过年贴对联每年都是爸爸领着叔叔和我们先给爷爷奶奶贴,再一起贴;红白喜事爸爸作为主管会详细安排细节,根据每个成员的能力安排相关的事儿,同时提醒遇到突发事件整体对外的反应不能失了体面等等;在利益得失面前不计小利,面对家务矛盾不过分争取,默默保持做人做事的底线,也在近几年赢得认可和尊重。在层层叠叠的家族事务中,人与人之间建立更多的理解和信任,更加紧密团结。作为后辈我们参与其中的时候也能感受到外界的一种评价,这种家庭情感、家族情感的氛围越来越好,后辈走偏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小。有时候遇到什么过不去的事儿,爸爸不会批评指责,而是站在我们的角度去说话,先帮助我们接受这个事儿,再慢慢去引导解决,像爸爸在我们的人生中起到的作用,看似平淡无奇甚至有时候觉得没有用,但总能在我们失落、困难的时候给予温暖的承托力——他们能承受我们的失败,能托起我们的悲伤,并给予很大的后备力量,这会让我们的心坚定的去面对和解决,从而走出困境。
家风家训对后辈的体现。现在,自己的孩子慢慢的成长,我们也开始慢慢的去灌输一些家风家训,也得到了一些效果,现在孩子还小,我们还可以去调整一些家风家训,“诚实礼貌、付出给予、劳动智慧、学习心态”,孩子会说话的时候就锻炼见人说话,叫人才能拿东西,孩子在老家大街上因为叫人总能收获一串笑声或者抱抱他,他自己也开心自信,我们带他去市中心或者去外地大城市从来不担心他的大方和怯场;在情感上灌输付出和给予,家里有老人或许他还不懂什么是想念,我就经常说老姥姥老姥爷想你了,回家看看,也会告诉他xx给你了某件事是因为想你、希望你健康快乐,有次他跟我说“老姥爷想我了,我们回家看看吧”、“xx想我会不会哭”回答:“不会的,因为你也想着他们,他们会笑”,同时,对于金钱观的传递也是实事求是,确实有用就卖,承受不起就直接告诉他“买不起”,他会问“我们挣很多钱就能买了吗”,回答他“是的,需要我们一起努力才行”,引导去做更有意义的事儿;打扫卫生、做饭等家务也让孩子参与,3岁的时候他自己刷小马桶,虽然有时候刷的不干净或者弄很多水,但重在参与,也会一起种花种菜,这些都可以去传递辛勤付出,劳动能生出智慧,收获幸福的故事;学习对于每个人都是漫长甚至贯穿一生的过程,现在就要培养这种学习的心态,让孩子热爱、习惯,不要有害怕学习、厌恶学习的心态。其实看多了各种教育推文,很多理念都对,但最容易适合我们的、最接地气的依然是自己的原生家庭,从个人和家庭出发并且做好,才能一步步做的更好。
家风家训绝不是一个月、半年、一年的坚持就能形成和影响孩子的,是一个人一家人一群人始终保持言行一致,一辈子身体力行的结果。正是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在我们迷茫、低谷的时候给予我们源源不断的动力-原生动力,作为我们继续传承上辈、上上辈的家风家训任重道远,我们的坚持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无形带动周围人,从而使整体社会风气不吹偏、道德风尚不断提高。做好自己,带好家人,是爱也是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