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已经到了一年中最深远的时刻。
无论多么遥远,无论多么忙碌,回家的脚步,越来越近。
时光流淌,年味或许淡了些,但是回家吃一顿团圆饭的这种情感依恋,走得越远,对于故乡的思恋,对于味蕾上熟悉味道的想念,却愈发浓烈。
1
1997年,我11岁,因为求学,我第一次离开故乡。
也就是从那年开始,在我的人生历程中,才出现一个名叫“故乡”的词儿。
1998年春节,离开故乡已有半年,我终于可以回家过年了。那是一个交通还未如此发达的年代,百里的路程,要先后经过三轮车、客车、船、小巴车,历时半天,才能晃晃悠悠到达。
走在故乡的小路上,闻着久违的气息,我的心轻舞飞扬。远远地,看到屋顶上的袅袅炊烟,缓缓氤氲开来。与其说是浓浓的乡愁,不如说是舌尖上的思念。还未推开墙院的大门,家的味道,扑鼻而来。
听到我的叫唤,妈妈爽朗的笑声,至今我还记得。一边抱着许久未见的女儿亲了又亲,一边来不及等我放下行李,就直接把我往厨房带。
我知道,为了回家吃的第一顿饭菜,妈妈已经准备了许久。
只见汤锅里正熬着香浓的黑猪骨头汤,我知道:妈妈之所以选用黑猪肉,是因为这种肉质比一般的白猪肉,更加鲜美,更有嚼味;
煤气炉上还炖着我最爱的红烧鱼,妈妈知道我爱吃鱼,总爱做上好几份,就是为了让我每次吃个爽;
城市里的饭都用电饭锅煮的,喷香却缺少那份锅巴饭少有的脆香,大灶里早已准备好了脆脆的锅巴菜饭,这是我念叨了半年的最爱;
桌子上早已经放好好了各式卤菜,我知道为了凑齐这些鹅翅膀、爆鱼、卤猪肝、黄牛肉这类我最爱的美食,妈妈一定早就跟卤菜店预定好了……
浓郁的各式肉香,大灶独有的锅巴脆香,家乡独制的卤味香,这是一股熟悉而又令人流连的味道,当这股家的味道慢慢呈现开来时,这半年来的思恋,牵引着灵魂深处最真实的涤荡。
2
团圆饭,品的就是家的味道,述说着血亲的故事。不仅满足味蕾感官最直接的刺激,也牵连着许久不见亲人之间的思恋。
为了这几天的团聚,差不多春节前半个月,家里上上下下,就要开始忙活起来。
香肠、咸鱼、腊肉,为了春节期间就能吃上,差不多提前一个多就开始慢慢张罗起来。糖果、巧克力、各种零售、饮料,总会在赶集时,慢慢开始添置。
进入腊月二十几后的每个夜晚。一家人早早吃完晚饭后,开始围绕着灶台,为春节期间的美食而一起忙碌的场景,至今让我回味无穷。
肉丸、鱼丸,这是春节期间必不可缺少的肉类。挑选上好的猪屁股,把骨头剔除熬汤,把肉的品种分类好。纯瘦肉可以用来做炒肉,太肥的可以用来做油渣,夹杂小肥的瘦肉可以用来做肉圆。
把分类好要做肉丸的肉,放在搅肉机绞碎,这是我和姐姐最爱干的事儿。我喜欢把肉一片一片地放进搅拌机,而姐姐喜欢把搅好的肉一碗碗盛好,这么简单的动作,却能让我们忙得不亦乐乎。
制作鱼丸所需要的肉,这种技术活儿只有舅舅才能做得最出色。于是,拿个小板凳看着舅舅像变魔术般地把鱼肉、鱼骨逐步分开,经过三轮绞碎后,加上鸡蛋一起搅拌,再用手指的张力挤压出一个一个的小鱼丸,这是一个特别美妙的体验。
北方人爱在春节吃饺子,南方人爱在大年初一的早晨吃汤圆。每次包汤圆时,外婆都会叫上我。我喜欢围绕在外婆的身边,因为她的身上有股神奇的魔力,靠近了就会感到踏实。外婆喜欢一边包,一边教我,为了手上的这些小玩物,我能开心半天。
葵花籽、花生,这是春节期间必备的炒干贷。而如何把一锅葵花籽炒得恰到好处,不能有夹生,也不能有糊的,最关键的就是火候的掌控。于是,掌控火候的重要责任,自然而然就落到妈妈身上。于是,我和姐姐围绕着灶台,轮流翻炒着,锅里蹦跶蹦跶的葵花籽或花生,如果不小心蹦到我们的小脸上,总会引起妈妈一阵担心。
舅舅是家里的大厨。红烧带鱼,糖醋小排,全家福、藕夹、涮羊肉、各式卤菜,吉祥羹、蒸包子……这一道道如数家珍的佳肴,必须由舅舅亲自上阵,才能做出那种味道。
民以食为天。年前半个月的忙碌,就是为了春节期间的这次团圆。从除夕晚上的团圆饭,再到春节期间的每一次亲朋好友相聚,这些美食不仅传递着这个家族的精神依恋,也具有让人幸福回味的奇特功效。
对于离开故乡多年的人来说,那淡淡的乡愁就是一份“吃情”。味蕾上的美妙滋味,都是思乡之情的“酵母”。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