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包括两部分:
1、按照永澄老师的话表述对直面现实、承担责任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2、结合自己的一次经历,记录掉坑和爬坑的过程和收获。
第一部分
1、直面现实
概念说明:
现实: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直面:坦诚面对,这里的坦诚包括对人事物的客观认识,特别是对自己的客观认识。
直面现实包含了情绪+问题。两者分开写,不然很容易陷入到情绪的裹缚作用里面。分开写,你就很容易利用分身术的知识:任何负面看到情绪背后的积极意义。就很容易把情绪处理掉,你的问题就会很容易解决了。
(注:下面这几条内容借鉴了海平线从永澄老师日更文章中收集概念的信息)
直面现实是坦诚、不偏不倚,客观的认识自己的不足。
不足的表现有:
1.世界变化之快,无论你怎么跟,都跟不上!
2.事情失败了。
3.我到底有多少能力、多少资源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呢?
4.输了就是输了,不要停留在情绪中,而是去找到问题的原因。
5.参加一个活动,到底能够收获多少,本来就是因人而异的。
6.我是谁?我喜欢做什么?我能做什么?
关于 直面现实 推荐扩展阅读永澄老师的几篇文章:
1、永澄:改变是永恒存在的,所以,更需要温柔对待
2、永澄:幸福进化俱乐部应该的样子
3、永澄:看,我是如何制定五月月目标的?
4、永澄:怎么办,我已经焦虑地什么都做不了了!
2、承担责任
概念说明:
承担责任:承担的是自己的责任,成为更好自己的责任。
责任的核心要素:身份+标准+行动。身份要澄清;标准要设定;行动要落实。
(1)身份的关键是澄清:每个人都有若干的身份构成。随着你的长大,做到事情越来越多,你的身份可能就越多。没有澄清很可能是是没有推迟满足感,没有直面现实造成的。
(2)标准:你设定的标准决定着你的人生。有责任心时做同样事你要设定高标准,而不是低标准。标准是由视野范围和视野高度决定的。
(3)行为:描述方式是动词+主要内容+关键资源。
动词:激发动机,
主要内容:知道你要做什么。
关键资源:很多人差在关键资源这块。只要关注这块,事情就会不一样。
承担责任中身份、标准、行动三者缺一不可行,缺一个就是不负责任,不负责任就没法自律了。
(1)在什么样的身份下,采取什么样的标准去做事情,就就叫责任。你要为自己在任何一个身份下的成长和发展承担责任并采取行动。
(2)承担责任,是直面情绪绑缚作用的最佳手段,它对自己的身份、标准、行为都有具体的要求,承担责任绝不是口号。
(3)你的身份,标准后面是有行动的。说清楚要做什么才能实现这个改变。实现这个改变,才能让身份、标准得以落实。
关于 承担责任 推荐阅读永澄老师的几篇文章:
1、永澄:积极主动,一切成长的第一保障
2、如果掉入负价值阶段怎么办?
3、真自由训练营03讲
第二部分
1、问题背景及我们原来的策略
关键词:二宝、房子、工作、照顾双方家庭
- 1、背景
(1)我目前在南方一个2.5线城市工作,二宝刚出生几个月,老婆暂时没有工作,在老家照顾二个宝宝。需要我一个人养家。
(2)在现在工作的城市没有买房,在中西部二线城市买了一套房子。并且现在工作的城市房价在最近1年多时间疯涨了一轮,直接导致的结果是:首付提升,也被限购了。目前没有能力在这边买房。
(3)我和老婆都是农村出来的,老家还需要我们接济。
(4)希望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成长环境。
- 2、面临的问题
关于城市选择的问题,这个又涉及到工作、房子的一系列问题:在好几年时间里一直纠结着没有确定下来。这里面有自己的不甘心,也有对一个完全陌生环境的一个恐惧,更主要的是没有坦诚地直面现实。
- 3、我们原来选择的策略
(1)梳理了两个城市的花销成本
(2)要拥有一个自己的房子,给孩子一个安稳的环境
(3)离老家父母距离的远近
(4)工作是否好找
按照这几个因素,做了决定:离开现在的城市,回去。然后对回去的时间节点,工作切换也做好了对应的规划。
事情本来到这里应该就是结束了,但是在遇到幸福进化俱乐部这个组织之后出现了变化。
2、导师的建议
(省略交流细节,只说下结论)
1、永澄老师的建议
背景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和永澄老师聊过之后,一个核心点是:按照RSQC分析:R想要的太多,S又想立刻得到,Q也要求很高,而C却很少,基础并不好。如果不调整的话是不可能实现的。对此永澄老师给出了两个建议:
如果把一定要有自己的房子放首位,那么就选择回去。
如果优先考虑其他几个因素(发展机会,孩子教育等),那么留下是高概率正确的事情。
(永澄老师更倾向留下来的方案)
2、秀燕姐让我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承担责任
(1)坦诚
坦诚面对父母,妻子,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是你自己。
坦诚并不仅仅是我能做到什么,我不能做到什么。另外需要做的是:你已经跟你的妻子,父母坦诚沟通之后,他们做的任何决定你都能够接受。如果不能接受,你就会陷入不停的循环中:我怎么样去满足他们的需求。那样你又会陷入原来纠结的怪圈中。
当你做完决定时,你必须要学会承担任何的结果,承担责任。这里的任何结果包括你要考虑最差的结果是什么,你能不能接受!
(2)风险预防
环境改变,行为模式必然随之改变,做好风险预防。
环境变化了,你的行为模式都需要做对应的调整,提醒一点:现在最大的变化是二宝的出生,那如果现在工作环境,城市都发生了变化,那你是否能同时面对这些变化?
3、结合导师们的建议重新调整策略
3.1 导师交流后我的收获
在相同事实下,每个人对“直面”的理解相差却很大,在交流过程中这个感触特别深刻:
(1)我一直自以为已经做到了直面现实,有多大能力干多少事,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但这个现象背后深层次原因可能是我格局太小,在受穷人思维(have to be)的影响,在用存量思维去预测未来,进而做出判断和决策。
(2)当秀燕姐用场景假设的方式,在语言上模拟最坏情况出现时,我却不能去接受他,因为我内心都没有想过会出现那么坏的情况。
我内心会说:现实如果出现最坏情况,我是会去面对的。但这里面又会掉入另一个深坑:
面对这份责任,你是主动承担还是被动接受呢?
同样的场景出现时:被动接受说明你毫无准备,那么你就会因此而出错,并且你的状态会相对消极。主动承担,做好一切风险预防,那么在问题来临时才能从容面对,这时候你的状态是积极的。主动承担责任,即使遇到最坏的情况,我们也能扛过去。
秀燕姐点醒了我:对任何结果都要做到坦诚面对,包括最坏的结果,也包括别人的决定。
我希望大家能警惕这个大坑。
(3)永澄老师的思路很值得回味学习:同样的几项事实,如何抓关键点?那些期待可以缓一缓再解决?不同的侧重点将直接影响了你的决策。提出拉长时间周期从均值模型和系统的熵增的角度去直面现实,做出决策。这个过程充分体会了自己的经验系统和永澄老师的认知系统的差距,最终导致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决策结果。
3.2 坦诚地直面现实
交流之后再次梳理了现实情况
两个孩子
家是农村的,需要接济
希望给孩子提供好的生活
拥有自己的房子
二宝马上出生,外部环境必然会发生变化
世界的本质是变化,是不确定性的
要坦诚面对自己,面对所有的可能结果
主动承担责任,而不是被动接受
说实话:直面现实的过程,真的很难,很痛苦,向痛苦的宣战也很痛苦 。绝对不像我们说的那么轻松。
3.3 承担责任
1、身份的多种性,每个人都由若干身份构成的。
在当下的场景中我有丈夫,家里经济来源;爸爸;儿子;渴望进步的成长者这么多身份。
每个身份对应的标准还是有差别的:
作为丈夫,家里经济来源:照顾好身边重要的人,承担家里的经济来源。
作为爸爸:为孩子提供好的成长环境,包括物质和精神。
作为儿子:改善老家的家境,能够有多一些的时间陪伴父母,让辛苦半辈子的父母能安度晚年。
作为成长者:掌握永澄老师的模型和方法,提升决策系统。构建自己的个人管理系统,提升职业技能,最终能从容去拥抱未来不确定的世界。
看着这些标准,从经济收入和发展空间的可能性来说,沿海城市相对内地城市的机会点和不确定都要大一些,当然压力也会更大些。在这些身份的交错下,城市选择的砝码已经倾向留下来。
采取的行动只有一条:说服自己,转变信念,为留下来做各种准备。
留下来的这个决定,是一个远超我目前压力阈值的决定,如果阈值最大是10分的话,我现在承受的有15分,完全否定了这几年为了回去做的所有准备,但和导师们交流之后,理性上认同留下来的大概率正确性。
真面现实真的很痛,最终决定留下来之后,真实的感受就是整个人的能力都被抽光了,两种声音在脑海中又相互制衡打架,用了将近一个月才恢复能量。
(现在再回头看,已经没有那么痛。人的调整、适用能力还是很强的)
4、回顾掉的坑
4.1 坦诚面对,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内心
这个事情让我看到了自己深层次的不足:
穷人思维:have to be的思维逻辑太严重,这个也是目标制定时的大坑。当时考虑的因素仅仅是能否能付得起首付。这个思维对我们决策影响很大,现在都在现在知道就是穷人思维导致的。
限定性信念:把房子和家等价;把作为家里长子就要承担家里大部分事情等价;希望马上能给孩子提供一个相对好的物质条件。
沉没成本:内地的房子买了之后是有赔钱了,但是迟迟没有处理掉,因为觉得赔钱了等不赔钱了再考虑,而恰恰是这个房子,牵绊了自己的决策。不愿意去面对沉默成本带来的损失,而沉没成本根本就不是成本,“投资是投资未来,而不是过去”。要将眼界放在未来而不是过去,根据均值模型,要让自己的平均收益高,必须把未来过好。这个是这件事情自己掉了深坑。
经验系统:自己的决策大部分还是依赖过往的经验来做的,而不是更高效的认知系统。这个地方坑很深:一直跟着老大日更文章在学习,更新认知。很多文章看似看懂了,而这个事情很好打脸了。要学着用认知系统而不是经验系统来解释遇到的问题和想法。在做决策时,用理性决策,而不是小我决策。
标准:标准是由视野范围和视野高度决定的。这里面找导师,前辈,专业人士指导是一个高概率正确的事情,不然在自己的格局里找到的大概率是一个普通的解决方案。
信念是否足够坚定:虽然我口口声声说我是为了家人能过的更好而努力,但我却没有勇气去想象最坏情况出现时,我是否能坦诚面对,主动承担这一切。这次课程中在真自由01讲里面,最后部分也有提到你的信念是否坚定。你心中是否也住着一个有一点相信,怀疑的贼呢?
在舒适区、学习区的前半段,都能应付的时候相信问题是成长的基石和契机这个信念,而到了学习区的后半部分,以及恐慌区之后,扪心自问,你还会有这样的信念了吗?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被情绪困扰,忽略了这个信念。导致你到恐慌区之后,整个人崩溃了。
坦诚:坦诚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但我们可以慢慢训练。遇到问题时问问自己:是否积极主动去准备了?对自己而言是否能接受任何结果?对别人的决定是否能做到坦诚的面对?
主动承担or被动接受:你是否真的做到主动承担责任了。
想到一个评判标准:你是否为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举一个例子:如果我失业了,我是否还能积极的去面对这一切?是否还能按照前面提到的哪些多种身份的标准去采取行动呢?
主动和被动的最大差别是:整个人的精神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尽然结果可能都是一样:最终问题都得到解决,都扛过去了。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遇到的这个问题坦白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里面有各种因素相互影响:信念,情绪,认知,语言的构建作用等。这一次重新学习了分身术和真自由之后,结合这个例子自己的收获又多了一些。
4.2 分享在梳理过程中觉察到的一个点
上面的案例不一样有共性,但下面这个点一定能产生共鸣的。
先问大家有没有下面这种体验:
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我们会一个人先去摸索着找解决方案,比如:高考选专业,工作时选公司等重大事情,大部分可能都是拍脑袋决定的。
在遇到这些难题一个人想不清楚时,迷茫时,内心有没有特别渴望此时能有一个年长的朋友或者长辈、高人给我们交流、提点下呢?
对我而言,原来几乎所有的决定都是我自己摸索出来了,所以这种感受很深。
在这次城市选择问题上:和老大交流了两次,还有秀燕姐的长谈,以及V先生提供的建议。
当大家已经给出了很好的建议、以及建议背后的假设和理由时,我为什么还不能坚定的接受他们的建议呢?为什么脑袋里有这么多的冲突点呢?侧面也说明了我的限定性信念和对沉没成本放不下的执念太深了。
但重点是当我突然在那一瞬间意识到这个问题时,真的是很吃惊的,脑袋一下子就清醒了。然后马上就做了留下来的决定。因为这些明明都是自己苦苦寻求的,为什么真的到来了,自己却又各种的无法接受呢?只因和自己原来的决策不一致吗?放下自己的无知和固执把!先把决定确定下来,然后再考虑小我的情绪。
这个也是这次感触很深的一次觉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少掉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