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愿意听别人讲故事,而不是干巴巴的道理和方法。
年初的时候,成都行动派邀请我去当主讲嘉宾,主题是“梦想清单”,分享自己怎么实现梦想。于是我讲了个“我与行动的三个故事”。
“从拖延症到行动派”瞬间拉近了和听众的距离。可能很多人都或多或少有点拖延症吧,那种对自己的失望,想变得更好的心是每个人都有的。
“从爱好者到插画师”通过故事,带出一些行动的知识点,不会让人有抵触心理。
我在分享这些故事的时候,明显觉得大家在用心听。真实的心路历程以及行动方案自然让人印象深刻。后来到了让大家把梦想写下来的环节,大家的积极性就非常高,自己也想和我一样梦想成真。
其实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普通人还是专业人士,学会构思故事都是一项很加分的技能。有感染力的故事总是让人长时间之后也很难忘记。
但大多数人并不具备这个能力。曾经的我和你一样,觉得自己才走上工作岗位,我的生活平淡无奇,这样的人生又有什么故事好讲呢?但这本《开发故事创意》的作者迈克尔•拉毕格却说:如果你年龄大于10岁,可以说已经几乎把生活的各个方面看了个遍了,你已经直接或者间接体会到了胜利、失败、爱、恨、死亡等等。
文案天后李欣频的“看电影学习法”里面就说,看一次电影就等于活了一生。的确如此,我们可以通过看书、看电影、看别人,间接增加自己生命的宽度。所以我们缺的不是经历,而是怎样辨别、整理收集、重塑这些经历!这本书里,作者详细讲了我们应该如何做。
如果你是一个普通人,你想要在生活中运用故事的力量。你可以重点看《开发故事创意》的第四部分“创意写作习题”。
作者通过指导你写作实践,教你怎么从自己的经历(童年、家庭、梦),听到的故事(神话、民间故事、小说、新闻事件、影视)中吸取力量,创作出自己新的故事。
如果你是一个编剧,你需要收集大量的素材。你可以重点看《开发故事创意》第二部分,第四章“创作概述和CLOSAT游戏”。这里介绍了“卡片写作”这个概念。
意思就是平时我们生活中,觉得有意思的事情,就写在卡片上。卡片最后分到了六个盒子里:
C=character,这是某个人物;
L=location,这是地点;
O=object,是让人好奇或者能够引起共鸣的物件;
S=situation,充满矛盾或者揭示性的情境;
A=act,某种不同寻常的行动;
T=theme,主题。
经过这样的分类以后,你每天记录的东西越来越多,方便以后使用。当你觉得自己没有灵感的时候,随机拿出2个人物,1个地点,1个物件一共四张卡片来做即性创作。如果你打算和朋友/写作团体一起做这个游戏,可以每个人叙述自己的创作思路,大家来讨论哪一个故事更吸引你,为什么?
如果你要写小说、戏剧、新闻······
你更要关注第六部分,如何选择故事大纲,处理故事中的时间,是否不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处理,采用谁的视角来记叙,叙事风格等。
如果你打算写电影、小说评论:
你可以仔细看第三部分“运用戏剧工具”,作者列举了11种分析影视作品的工具,让你从各方面评估一个作品。
这本书干货很多,实用。而且还有习题,你可以根据作者的“课”进行写作训练。最后补充两条我感触比较深的几个点,也是大家的常见误区。
1重情节、轻结构
很多人写东西不重视大纲,不重视结构。大纲有什么用呢?
它让你的基本创意保持简洁紧凑。它是一种完美的故事开发形式,它集中关注视觉化动作和阐释情节,而对话和细节之后再创作。大纲可以为你节约大量修改、返工的时间,对故事的扩展可以很快、清晰地表现出来。
2角色混乱
大多数写作者往往写了第一句,删了。又写第一句,再删。结果十多分钟过去了,文档还是空的。这是怎么回事?
作者说,作家有四个角色要扮演,分别是:
作者
分析者
故事讲述者
听众/评论者
我们必须保证这些角色相对独立,而不是当你的作者角色在工作的时候,“分析者”角色又跳出来对你指手画脚。你需要告诉自己,现在只管写,写得好、写得不好都没有关系。直到你写完为止,再去考虑其他。
这是写作新手常遇到的困境,作者用“四个帽子”来比方,你一次只能戴一顶帽子。
最后,我非常赞同作者说的一段话:“要有规律的写,即便在不想写的时候也要坚持下去。定期写一点要比随机的马拉松式写作完成的更多更好。”与君共勉,日耕不辍。
每天分享一本书,你要关注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