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习惯性地打开音乐软件打算听听歌时,发现有个推荐歌曲已经在第一个界面出现了好几天了,这首歌就是朴树全新单曲——Baby, До свидания(达尼亚)。
按照我以往的尿性,我是会继续如前几天一样忽略跳过的,但是今天却如鬼使神差般点开了。点开之后依然习惯性地打开了歌曲的评论区,有一条评论简直吓我一大跳,它是这样写的“不到两小时,评论999+”。我用这个音乐软件已经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了,所以我知道,很多歌曲也好听,但是评论依旧没有达到999+。对比之下,足见朴树这首歌的火爆程度。
但是,通过评论区我发现,很多人之所以会抢先听这首歌,并不是因为这首歌本身有多动听,而在于朴树这个人的人格魅力,所谓“爱屋及乌”便是如此。比如有条网友的评论是这样写的:
朴树最特别的地方在于:他永远保持一种孩子般的纯真,不做作,不矫情。哭就痛哭流涕,笑则大声欢笑。哪怕60年后,你听他唱歌,你也会觉得“他就是这样啊”。
于是,瞬间,朴树这个人就引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讲真,我对朴树这个人的了解基本上是处于零的状态,在听今天这首歌之前唯一知道的就是他以前有一首叫平凡之路的歌是电影《后会无期》的主题曲,而且自我感觉是主题曲比电影要火系列,而作为歌手的他似乎并不高产,但他并没有被人遗忘,每出一首歌都被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可见朴树这个人也是比较神奇的。于是乎,我就去了解了一下这个人。不了解还好,一了解就分分钟让我路转粉了。
在生活中,他抽中南海,会捡地上的烟,但不随便丢烟头;他不喜欢喝酒,更喜欢喝水和咖啡,喜欢吃什么,就会一连吃上好几个月;他衣着随意,不挑牌子,但随便怎么穿,都能穿出一种独具一格的气质;他接受采访从不随意听从记者安排,想说什么就说,不想说,怎么问也不会说;他拍照从不轻易听摄影师摆弄,不换衣服,不摆造型,不假装笑;他写歌总是发自内心,要么写就写出真实感觉,要么就不写。
他的父母都是北大教授,他一开始并不想读大学,但因为父母有想要他读大学的愿望,于是他勉强考取了首都师范大学,但是读了两年就退学了。父母也尊重他的决定。之后他就专注自己喜欢的事,于是就献身给了音乐事业。
这么有个性的人,得到了不少人的喜爱。有人评价说,他不在江湖,却从不让江湖失望,因为他的每一次创作,都是走心之作。朴树的妻子在微博上说,他做一首歌,半条命都没。即使这样,他仍然说,没事儿,都会好的。人的一生能做喜欢的事儿,也值了。这样的人,怎能不令人喜欢呢?
我不敢说他的歌怎么样,对于歌曲这方面的鉴赏我是缺乏专业水平的,只能说下个人感觉,全首歌听下来似乎并没有高潮部分,整首歌都是用比较平缓慵懒的腔调来唱出那一个一个字眼,似乎在诉说着自己的整个人生。而黑白的歌曲封面,更是增加了沉郁之感。突然想起,他曾经是得过抑郁症的。
或许在那段抑郁的日子里,夜幕降临是时候,看着灯一幕一幕的熄灭,他在不断地询问自己:我是谁我爱谁我要谁我去哪,许久,没有找到答案。也许如同歌曲平凡之路中所唱的一样,徘徊着的/在路上的/易碎的/骄傲着/沸腾着的/不安着的/谜一样的/沉默着的,无数种情感在体内混杂,却不知道怎样的才是答案。
于是他说,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我曾经拥有着的一切,转眼都飘散如烟,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我曾经堕入无边黑暗,想挣扎无法自拔,我曾经像你像他也像那野草野花,绝望渴望也哭也笑,我问遍了整个世界,从来都没得到答案,直到我看到,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于是,当他找到这个答案时,他才从抑郁中走了出来。
但是,我总觉得,到底有没有走出来,只有他自己才知道。我无法想象得抑郁症的人是怎样的感受,那段艰难的时光,该是多么的孤独。周围的人,都不理解自己的感受,都不明白自己的体会,全世界都是路过,唯有自己才能解放自己。
Baby, До свидания 歌词里说,我猜有个混账,在我心里面躲藏,能安慰他,只有陌生和放荡。而黑夜里的站台,末班车已经离开,原本是可以拯救自己的一班,但是已经错过。心底的混账占据了自己的思想,于是背叛来得无比坚决,告别过去的自己。周围的人不理解这样的自己,但是我也没什么好解释的,也没什么可解释的,也许这就是我的命运,已经无法改变。无论我是上了怎样的船,在河的哪一边靠岸,我都已经无所谓了。我不解的是这首歌再见的究竟是歌中的Baby还是曾经的自己和曾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