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位同事说,她一个女同学,现在是女强人,天天忙工作忙赚钱,也不管孩子,肯定把孩子前程耽误了。顺便,她又表示了以下自己不再能理解郑渊洁之类的教育方法。
我也觉得有道理。学过一点心理学,多少知道一些童年时期的陪伴对孩子的影响。之前一直就不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年轻父母生了孩子却扔给老人照管,甚至还有半年见不了一面的。要说是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为了生存不得已而为之也就罢了,可多的是条件好的家庭,要么是年轻父母玩心不改缺少为人父母的责任感,要么就是为了工作事业顾不上孩子。既然如此,何必要生呢?
不过,我倒是没有对郑渊洁们的孩子担心。毕竟,二代们是不可以常理而论之的嘛!
直到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让我突然对此有了再认识。
文章讲的是最近处在风口浪尖的格力电器boss,董明珠。
董明珠强硬、彪悍、不容挑战,是霸道女总裁,也是单身母亲——一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缺位的母亲:30岁丧夫,孩子2岁;36岁只身来到珠海闯荡,孩子8岁;40岁扛起公司大旗,孩子12岁;53岁出任公司总裁,孩子25岁;今年她62岁。
30多年来,为了格力的事业,她自己的儿子成了没有母亲陪伴的“留守儿童”。自己作为母亲的缺位,是她一生都挥之不去的遗憾。
现在,也是“二代”的儿子在外打工,虽然一个月只挣五千块钱,但他干得很开心很快乐。儿子跟她说:“妈妈,你能从零开始,我也可以。”
她非常欣慰:自己的孩子终归还是成长成了自己期望的样子。
罗振宇谈到儿童教育的问题时讲过,现在很多人都推崇的英国式贵族教育实际上与很多流行的教育观念背道而驰。
最大的不同在于:父母的陪伴。英国贵族并不讲究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孩子生下来之后,相处时间最长的不是父母,而是女仆和家庭教师。等到孩子七八岁,就送去寄宿制学校。
然而,没有太多父母陪伴的孩子,长大后与父母的感情未必疏远,行为做派还是真正的贵族。
百家讲坛,康震老师讲过苏轼母亲的故事:
苏母教苏轼读《范滂传》,范滂母子为了正义不惜赴死。年幼的苏轼深深动容,于是问母亲:“如果我长大后向范滂学习,不惜舍身赴死,母亲会允许吗?”
放到今天,简单的母亲会斥责:“傻孩子,别说死不死的。”
多数认识深些的母亲,会说:“为正义固然应该,可是尽量不要死了的好。”
但苏轼的母亲答:“你若能学做范滂,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
教育理念令我那位同事不能苟同的郑渊洁说过:
如果家长希望孩子比自己更有出息的话,就要在孩子面前演戏。
我想,他更想说的其实是身教大于言传吧,至少他看到了示范的作用。
可能没有任何一种教育方式能够用科学方法证明自己最优。但有一点很明确:决定一个人成长为什么样子的因素或许更多的是基因(智力、性格等),更重要的是,决定教育结果的往往不是教育者的努力,而是教育者自身提供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