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地方过年都有不同的习俗。
有些,很有趣;有些,还真的是颇有几分奇葩呢。
感谢自己还在坚持码字;感谢大家,还在坚持抽空阅读。
提前祝大家过年开心~~~~
——观观之语
01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南方人,第一次去北方的公婆家过年,才真正意识到我大天朝地大物博、文化习俗差异更是天差地别。
年三十那天,哥哥姐姐家的孩子们好不容易放寒假聚到了一块,玩起来也是酣畅淋漓、直到傍晚了仍是意犹未尽,那时我还“年轻”,也跟着外甥、侄儿们一块玩。
后来出现的一幕,我完全不明就里:正玩得起劲的外甥被姐姐强行带回家去了。
当时心里怪纳闷的:姐姐家离公婆家不远,走路也不到十分钟,为什么不干脆让孩子在外婆家过年得了,人多更热闹!我小时候经常一到寒暑假就“寄居”在外婆家,也喜欢在外婆家过年——外婆家表姐表妹多,年味浓,比在自己家过年好玩N倍!
后来,把心里的疑问对老公说了,他的回答真是让我吃了一惊:“我们这边的习俗就是这样:嫁出去的女儿是不能回家吃团圆饭的,外孙(女)也是。”
回想起来,我才终于理解,为什么有一次和婆婆通电话,她得知我正在外婆家过年,表示十二分的震惊。估计,她当时内心的冲击和我此时一样吧。
后来,我百度了一下才知道,“在山西、陕西、河北、山东、河南及京津冀地区”有不少地方至今仍有这个习俗——出嫁的女儿不能在娘家过年。
Word天,这个习俗竟然是真实存在,而且不是个别地方才有。据说,如果女儿出嫁后回娘家过年,会给娘家的兄弟带来不好的运气。呵呵。
有人肯定要说:“这是什么陋习啊,当真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吗?”、“这明显是重男轻女的迷信思想啊!”
可是,那些古来就有、流传了几百、几千年的习俗,哪有什么道理可言?每到本命年,我们不也是既无奈又不能推辞地接过老妈为我们买的红袜子、红衣服、红裤子吗?
02
有些习俗,比如本命年这种,其实也还好,无伤大雅,信或不信的,买一些红腰带、红衣服之类的,穿穿倒也无妨。就算审美上有时让人看不过去,但至少不会真的妨碍到谁。
“嫁出去的女儿不能回娘家过年”这个习俗真是很坑人。以前看过这样一则新闻:某女士离异后带着孩子和父母住在一起,大年三十却因为这个陋习而被迫流落在外,年后才能回家(有些地方必须等到年初二)。
她父母那边的光景也是很凄凉。老夫妻就这么一个女儿,把女儿外孙“赶出去”后,吃团圆饭时,别人家热热闹闹、喜气腾腾、子孙绕膝,老两口就只能大眼瞪小眼了。
好好的一个年,非要过成如此模样,还真是让人无语,能把这样一个习俗贯彻、执行到这种地步,宁可让自己以及自己最亲近的几个人心塞至此,叫人不得不“服”!
春节(又称新年、大年、过年等),对中国人来说,再没有哪个节日比这个更隆重、更在意的了。本意就是一家人团团圆圆,欢聚一堂,辞旧迎新。老年人翘首以盼、终于把长年忙碌在外的子孙们盼回来了;年轻人盘点一年的收获,整装待发再战来年;孩子们也终于可以肆意玩耍、和家族里其他小伙伴一起尽情嬉闹、放烟花响大炮……
过年,在我印象中不就是这样的吗?可以暂时不用忙工作、不用操心这操心那,只管回到父母的怀抱,偷几天懒,撒几天娇,一大家子人聚到一起吃吃喝喝、亲戚朋友们轮流约起来继续吃吃聊聊……一年的疲惫和烦恼,也都随之烟消云散。
03
身居大城市的人们常抱怨:年味淡了。我也希望那些美好的民俗(怀念幼时的耍龙灯和舞狮子)不要丢,希望自己的孩子们仍然会像我们小时候那样,觉得过年是件特别隆重、有意思的事情,也会早早地就开始数着指头“盼”过年……
然而,反观“不让已婚的女儿回家过年”这一习俗,指向的却不是“聚”,更不是“喜庆”;而是“分”,是“割裂”。
对于婚姻幸福的女人来说,倒也还好,至少有老公及公婆家可以团聚。对于离异或者另一半不能回家过年的家庭来说,过年真的不是喜庆,而是大写的凄凉。
在这里要感谢二胎政策,不然那些只有一个独生女的家庭,在闺女长大结婚后,每到过年老两口就只能大眼瞪小眼地过了,年复一年如是。
真的想问问那些坚守这一习俗的人们:心里不苦吗?
今天刷出一个帖子,一同样有此困扰的80后单身妈妈,虽然接受的是高等教育,纵横于职场、网络很多年,看似非常“现代人”了,然而,她和她的孩子,大年三十那天也被同城的父母阻挡在了门外……这滋味,怎一个“伤心”了得!
在心塞的同时,竟然也有网友看到了“积极”的一面。有网友留言:“以后找老婆就要找这几个地方的,以后就再也不用为过年去娘家和婆家而争执不下、闹到鸡飞狗跳了!”
刚才,一朋友在千里迢迢自驾回到父母家后,发了条动态:“家,是一种信仰,让我回到你的身旁……”
家,这么有魔力的地方,多少游子内心深处的港湾。当自己女儿提出一起过年的要求时,又怎能忍心说“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