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亮禹穴藏书
时亮,西晋(约 265 年),南安(今河北蠡县南)人,《秦州图经》称其“古之孝行士也。甘肃永靖县积石山崖壁上的天桥洞的创窟人,在窟内领僧众,开龛造像,习功坐禅,使之风行一时,后来人为纪念其功德,以其名时亮取代了岩穴称,载入了史册,等同于敦煌创窟的乐僔、东阳王。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西南约四十公里处的积石山的大寺沟西侧的崖壁上,是我国著名六大石窟寺之一,它的开凿历史比敦煌还早100年左右。炳灵寺是藏语“仙巴本朗”的音译,即十万弥勒洲之意。
现保存西秦、北魏、北周、隋、唐至明清各代窟龛183个(窟34个,龛149个),大小石雕佛像694尊,泥塑82尊,壁画900平方米。塑像高者27米,小者20余厘米。另有石雕方塔1座、泥塔4座。唐代作品约占三分之二,艺术造诣精湛,造型丰满潇洒,富有朝气和生命力。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亮窟”是1963年考古工作者早就发现了的洞窟,根据历史文献记载, 169窟是炳灵寺位置最高、历史最久、文物最丰富、窟形最大的窟,原称“天桥洞”。它在方向、位置、距离、高度等诸方面完全吻合了“时亮窟”的种种条件,可能是古“时亮窟”。
“时亮”利用大寺沟的天然洞穴( 169窟),在大窟内领僧众,开龛造像,习功坐禅,使之风行一时,后来人为纪念其功德,以其名时亮取代了岩穴称,载入了史册,等同于敦煌创窟的乐僔、东阳王。
唐人张族曾说:“此是神仙窟也。实天上之灵奇,乃人间之妙绝。”
诗圣杜甫的秦州杂诗里有:“藏书闻禹穴,读记忆仇池。”这个“禹穴”指的正是“时亮窟”。
相传晋初秦始元年,在京城洛阳有位学识渊博的老儒生。
临去世前,将自己厚爱的甘肃陇段籍学生时亮唤到身边,嘱咐道:“老夫家有密传藏书五笥,乃大禹治水要诀的宝书。几百年来,中原刀光剑影不断,此书亦历尽沧桑,至今仍无一安稳妥当之处,可藏之至千秋不朽。老夫夜梦大禹前来,密诉他当年导河积石山处有个洞穴,石柜五个恰好能装下祖传宝书,甚是稳妥。你是我贴心弟子,得意门徒,现将宝书交与你手,若未实现我愿,老夫九泉之下不会安息……”
时亮含泪发誓:粉身碎骨也要找到禹穴,把书藏好。
料理了先生的丧事后,时亮沿黄河古道直向上游行走,历尽艰险,终于找到悬崖之上的禹穴,里面果然有石柜五个。
时亮设法用木头扎成木排,上面再堆集无数木材,待黄河水涨时上去。时亮放进宝书。
之后,便烧掉了和禹穴一般高低、堆积如山的木材。
因此历来想上去看个究竟的人们只能徒然兴叹了。
郦道元称它为“积书岩”。人们为纪念时亮,遂以其名称石窟。
这传说增添了石窟的神秘与光彩,引得人们愈欲探寻究竟。
有长诗记:
丙灵寺有时亮窟,有人说是神仙窟。
实乃天上之灵奇,禹穴藏书吸杜甫。
诗圣秦州写杂诗,禹穴即说时亮窟。
相传晋初秦元年,京城洛阳一老儒。
厚爱陇生名时亮,死前将他谆谆嘱。
老夫家有秘藏书,大禹治水宝诀书。
藏书五笥极宝贵,历经沧桑险无数。
刀光剑影数百年,至今无有稳妥处。
可藏千秋不朽地,昨梦大禹告老夫。
密述当年治水时,积石山处有洞窟。
石柜五个可装书,你是我得意门徒。
现将宝书交于你,祖传宝书藏石窟。
如若未能实我愿,九泉之下难瞑目。
时亮含泪发誓言,粉身碎骨找石窟。
找到禹穴藏好书,料好先生后事后。
时亮去把洞窟寻,不怕千难与万苦。
终于找到大禹穴,五大石柜放好书。
当时他将木排搭,上面堆积木无数。
待到黄河涨上时,进窟藏起宝诀书。
再把积木全烧掉,别人想见实妄图。
郦道元称积书岩,后人遂叫时亮窟。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河峡崖傍有二窟。一曰唐述窟,高四十五丈。西二里,有时亮窟,高百丈、广二十丈、深三十丈,藏古书五笥。
(晋)张载《水经·河水注》:
“河水又东北,会两川,右合二水,参差夹岸连壤,负险相望。河北有层山,山甚灵秀,山峰之上, 立石数百丈, 亭亭桀竖, 竞势争高, 远望㠁㠁,若攒图托霄上。其下层岩峭举,壁岸无阶,悬崖之中,多石室焉。室中若有积卷矣……故 《秦州记》曰: ‘河峡崖傍有二窟,一曰唐述窟,高四十丈。西二里有时亮窟,高百丈,广二十丈,深三十丈,藏古书五卷。亮南安人也。’”
(宋)李昉等 撰《太平御覽》卷五十五:
《秦州記》曰:河崖傍有二窟,一曰唐術窟,深四十餘丈,髙四十餘丈,中有三佛寺,流泉浴池,鑿石作丈六,像三百餘。區其西二里,則曰:時亮窟,髙百丈,廣二十丈,深三十丈,亦有泉水,藏古書五卷,唐術、時亮皆古之孝行士也。
注释:
南安:
在今河北蠡县南。《资治通鉴》: 东晋永和七年 (351),前燕慕容儁遣慕容评攻后赵王午于鲁口,“至南安,王午遣其将郑生拒战,评击斩之”。
西晋秦始元年:
魏咸熙二年(265)十二月,司马炎逼迫魏帝曹奂退位,自称皇帝,改元秦始,国号晋。
注:
1、撰写内容来源于个人收集的文献,属学术探究范畴。
2、版权属于时进军个人,转载需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