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本书,叫《凌驾于金钱之上的头脑》,作者是BBC主持人克劳迪娅-哈蒙德。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说钱,哈蒙德表示,金钱会在一些你觉察不到的生活细节中,试图“控制”你,让你的花钱行为变得不理性。
所以哈蒙德建议,我们应该了解一些金钱心理学,这样才能更理智地花钱,哈蒙德结合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给出了几条关于金钱心理学的知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首先是新钱旧钱的区别。打开你的钱包,里面的钱有新有旧。你觉得你会不加区别地花出去对不对?但实际情况是,在纸币变脏、变旧之后,我们会更快地把它们花出去。相比于旧钱,新钱在我们钱包里待的时间更长。如此说来,想要省钱的时候,你就要注意你钱包里纸币的新旧了。
另外,还有一个有趣的概念,叫“心理钱包”或者“心理账户”。就是说,你会在自己心里把钱按照用途加以划分,就像心里有个账户一样。有研究发现,你在判断一种东西价格的时候,不是把它跟你所有想买的东西作比较,而是跟你心里相关的钱包作比较。举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旅行途中火车上的橘子肯定比你家附近商店里卖得贵。但是你仍然愿意买来吃,因为买橘子的钱来自你心里那个外出游玩的钱包,而不是来自那个购买日用品的钱包。
不过,有时候心理账户也会带来不好的结果。比如,我们看看下面这种情况:鉴于路上经常堵车和停车位实在难找,你即便有车也不经常开。长此以往,汽车放在车库或是停车位上积灰,停车位要远一点儿,时间久了你都忘了车停哪儿了。你觉得这事儿很荒谬,要不就把车卖给更需要的人吧,打车和坐地铁也挺好的。不过这样就得一直坐地铁了,有时候深夜和周末有出行需求怎么办呢?这时候你的心理账户就会有个声音说:没关系,把车卖了省下了保险费、停车费、养路费、车检、修车费和油钱,这样午夜从外面回家,或者周末出游时,打车完全说得过去。是不是感觉很有道理呢?于是你就把车卖了。
但这些年来,你发现拿日常交通费来打车仍是一件难事。油钱和停车费不让人觉得奢侈,但经常打车却让你感觉很奢侈。所以你总感觉花在出行上的钱还是不太理智。这就是因为,在绝大部分文化中,汽车被视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而在我们的文化中,打车这种“购买服务”的行为,就会稍微让你觉得这么做比较奢侈,从而觉得这钱花的不怎么理性。
除了钱的新旧和心理账户,哈蒙德还告诉我们,不要以为钱真的就万能,有时候谈钱不但伤感情,还会降低公民的责任感。
讲个小故事:1993年的时候,瑞士要投票决定把核废料堆设在什么地方。投票的一周前,研究者就做了一次调查。首先呢,研究者问人们能不能接受把反应堆设在他们所在的地区,有一半的表示同意。接下来呢,研究者再问,如果政府每年每人补偿2000到6000美元,他们是否更能接受把废料堆放在他们那儿呢?出乎意料的是,这次却只有四分之一的人同意了。
发现了吗,给钱反而起了相反的作用。你肯定以为,原因是给钱让人们警觉到了可能的风险,政府应该是因为废料很危险才提供补偿的,这肯定是因为当局要掩盖什么。但研究者却说,原因并不是这样,而是给钱挤掉了人们的责任感。不给钱时,瑞士公民接受核反应堆,因为他们知道能源供应对所有人都很重要。一旦给钱,他们就变得更自私,开始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所以就不同意建核反应堆。
最后,哈蒙德还在《凌驾于金钱之上的头脑》这本书里,给出了我们应该学到的花钱小贴士,在日常生活中你不妨也试一试。
1.刷卡购物的时候,想象一下从取款机取出同等数量的纸币,这样你还愿意买吗?如果愿意的话,你再买;
2.如果头痛得很厉害,应该去买更贵牌子的止痛片,因为即使你知道它跟便宜的止痛片的成分都是一样的,但贵的还是能更快止痛。
3.买东西的时候,如果店家让你从三个里面选一个,千万不要因为受最贵的那个影响,而选择中间价位那个。
4.当你向有钱人募捐时,直接要捐款,不要暗示那是一种投资。那样的话他们会给得更少。
5.当你跟一群好朋友去就餐时,等所有人都点好之后再同意AA制。
6.你可以在咱们国家离你最远的那个城市,开一个账户,比如你在北京,那就在广州开个账户,这样你就会觉得你的钱离你很远,你就不太会去动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