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未来法律服务两级分化!你在哪一端?》,文章中提到,未来法律服务会形成两级,极致定制化的高端业务和工业化“批量”生产的“中低端”业务。这里说的“中低端”业务指的是传统的普通、偶发性强、付费低的法律服务。在过去一直有这样一个误区,就是很多人认为“批量”生产是降低服务品质的,甚至认为传统法律服务之所以一直不能流程化、标准化、专业化是因为太难了,并且是想保有品质。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以笔者的观察并非这样,笔者认为传统法律服务之所以没有形成流程化、标准化、专业化,是因为具备将其流程化、标准化、专业化能力的人都渐渐的流向了高端业务,而传统法律服务的质量参差不齐,绝大多数人无力做专业化建设。律师行业一直是法律先生彭帅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的“猴子掰玉米”,都是从小掰到大,随着自己的成长而逐渐放弃小的玉米,而没有人愿意在掌握了更好的技能后来降低掰小玉米成本和提高效率。本文通过分析传统法律服务的现状及困境,试图探讨一种新的出路,勾画一幅传统法律服务的新蓝图。
一、传统法律服务的现状及困境
(一)传统法律服务的质量参差不齐
有别于一些门槛较高的高端业务,因为有一定的壁垒,并不是谁都能获得并提供相应的业务。而传统法律服务的提供者相对门槛较低,甚至有很多地区主要是由法律工作者来提供。服务的质量可以说是参差不齐,有执业十几年的老律师,也有刚拿执业证的新律师,甚至有些实习律师也在违反规定独立提供法律服务。很多时候当事人得到的是高质量的法律服务还是低质量的,跟运气有很大关系。
(二)传统法律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较差
因为一直以来小作坊式的发展模式,导致传统法律服务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很差,相比较其他行业,很多都已经实现了信息化,甚至引进了一些可以取代人工的工具。而在传统法律服务领域,笔者发现基础设施建设实在是太差了。笔者曾经在知乎提过一个关于法律机器人ROSS在中国的可行性问题,徐斌律师的回答最能解释现在传统法律服务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他说“别说AI了你看看有几个律所有OA”。基础设施差,导致律师们的工作效率很难提高,工作经验很难有效的沉淀和提炼,甚至因为基础设施建设差,导致律师们无力提供更加专业的法律服务。
(三)传统法律服务的专业分工较差
最近几年精品所、公司制律所越来越受大家关注了,也逐渐出现了很多专注某一个领域的律所和律师,但是这仍然是少数的。绝大多数的传统法律服务提供者还都是没有专业分工的“全能型”律师,其实并不是提供“全能型”服务就一定不专业,相反很多律师个人能力强是有足够的能力做多个专业的。但是“全能型”律师一定没有时间专注一个领域,将该领域做到极致并把一些经验进行沉淀。
(四)传统法律服务的专业化发展缓慢
过去,传统法律服务的提供者都是单打独斗,很多律师一个人完成了营销、谈判、办案和管理等工作,往往时间和精力都被困在大量的办案和其他事务上,很难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做专业化方面的建设。很多非诉业务事实上要比传统诉讼业务更加的复杂,工作量更大,但是绝大多数的非诉业务已经实现了流程化、标准化。相比较而言传统法律服务在这方面很落后。
(五)传统法律服务的技能及经验传承很差
相信的很多人都有跟笔者同样的感悟,就是很多律所随着人员流动,律所的整体业务能力隔几年就要回到解放前。一直以来在传统法律服务领域,一方面年轻律师总是抱怨学不到东西,没有人系统的教,另外一方面律所也很苦恼,没有长效的培训机制,经常出现青黄不接,甚至会因为人员流动导致律所直接丧失某个业务模块的承接能力。
二、传统法律服务发展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利益使然,更多优秀的人选择了高端业务
相比较高端业务来说,传统法律服务案件零散,收费较低,还存在诸多上述的一些困境。所以很多优秀的法律人在入行时就直接选择了高端业务,优秀人才基本被瓜分,笔者的同学中做传统业务的就屈指可数。在传统法律服务领域,有一个现象,一个法学硕士毕业的人入行工资甚至低于一个餐厅服务员。除此之外,很多人进入传统法律服务领域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能力得以提升,一有机会就自然去做了高端业务。长此以往,就出现了恶性循环,传统领域越来越难吸收优秀的法律人才,而没有人才就得不到更好的发展。
(二)利润使然,传统业务的从业者无力做更多的专业建设
传统业务的利润率相对较低,很多作传统业务的律师养活自己都很难,而很多作传统业务的律所发展多年也很少有积累。就如上文提到的,很多律所连OA都没有。另外,很多做传统业务的中小型律所缺乏管理、营销和技术等方面的经验,也没有经济能力做全方位的专业化建设。律所没办法将特定领域案件量做到一定的规模,就自然没有办法专注一个领域做专业建设。在利润率低,又没有量的情况下,律所只能尽量减少支出,所以,也就没办法投入太多在人力资源上,就出现了上文所述的吸引不到优秀的人才,无法长效的培养人才。
(三)认知误区使然,小业务不可能有大作为?
另外,传统法律服务领域长期以来得不到有效的关注,也跟认知误区有很大关系。很多人想当然的认为,做律师就是要从小业务做到大业务,提高单个案件的收费标准这样一条发展路径。认为只有单个案件收费高才是成功的大律师。这样的认知误区,也使得很多人在职业规划上做出这样的安排,甚至很多律所的发展战略也是这样先从小业务切入,慢慢向大业务转型。
事实上笔者认为,小业务也可以有大作为,业务小反而更加容易标准化、流程化,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用同样的时间创造几倍的价值。这不仅可能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同时这更是一件普惠的事,应该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享受到行业发展带来的便利和服务升级。
三、传统法律服务的未来应该怎样
(一)垂直领域资源整合,完成基础设施建设
如上文所述,传统业务律所和律师因为缺乏经济基础及资源,很难独立完成基础设施建设,那么这些离普通人最近的法律服务就要一直这样下去吗?凭借个人的一己之力很难完成的事,是不是可以大家均摊成本,集中力量来完成呢。笔者认为,是时候整合资源,大力建设基础设施了。
拿婚姻家庭业务来说,一直以来很少有专门只做这项业务的律所,有的也是因为做了公司制,通过市场化运作得以实现的。但是对于目前很多从事婚姻家庭业务的律所和律师来说,做公司制、走市场化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困难,比如缺乏一体化管理的经验,比如缺乏市场营销的技能,比如缺乏保证案件质量,提高协作能力、工作效率的技术和工具等等。这些都需要有先进经验的机构或者平台可以更加专注的研究并且通过孵化的方式进行普及,做好大后方,提升该领域整体的基础设施建设。
(二)专业化、流程化、标准化,揭开法律服务的神秘面纱
传统法律服务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法律服务内容是个模糊地带,用户很难清楚的掌握服务的流程,这大大降低了用户的体验。法律服务的这层神秘面纱不仅使用户体验差,也给法律服务提供者的不思进取提供了温床,似乎只要结果还凑合,客户就不那么关心过程,但这其实并不利于法律行业的良性发展,因为这意味着如果结果不好,客户可能就会投诉或者对法律服务产生意见,给法律从业人员带来职业风险。
专业化、流程化、标准化是客户倒逼的必经之路,这不由得律师选择。一年做10个,20个案子的时候也许还能承担得了服务不透明带来的客户指责,案件质量不可控。当一年案件量在100-200,甚至更多的时候,就不能寄希望于运气了,就必须要靠制度来解决问题。未来的法律服务应该是流程可控并透明,各流程节点能逐渐标准化,而各个流程节点客户都是可参与并且可以透明的获知必要信息的。
这样的工作寄希望于一个律师或者律所来完成是比较难的,笔者几年前曾经推动过类似案件流程专业化的工作,是比较无力的,因为办案律师基本都陷入在案件中没有精力,有经验的律师没时间,有时间的律师没有能力提炼、结构和重组知识。调动业务律师来做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后来笔者发现自己独立来完成反倒一下子解决了所有的问题。这样的工作必须要独立的机构,独立的部门,需要法律知识工程师来完成,它的专业性是高于做单个案件的。
(三)信息化、智能化,提高法律服务效率
未来传统法律服务如果想要实现专业化的升级,提高基础设施投入,那么其法律服务的效力就必须要提高,否则仍然很低效的情况下,专业化之路是走不通的,如果没有办法消化“量”,就没有能力去提升“质”,所以,为了形成良性循环,必须借助信息化和智能化来提高法律服务的质量。
什么是信息化智能化呢,举个简单的场景例子,比如谈案律师可以根据客户所描述的案情在我们的系统中录入一些相关的信息,系统就会生成一份完整的报告,而我们系统可以将此报告一键发送给客户,这不仅提升了谈案律师写法律服务计划书的效率,同时也提升了客户的体验。再比如,办案律师在接到案件后,可以根据案件情况一键生成案件的项目管理流程,其中有根据该律师所办案件案由相匹配的所有的办案文书和操作指引,律师需要做的只是一些个性化的调整。
在未来技术能否取代律师我不知道,但是技术一定会为律师附能,大大的提高律师的工作效率,与其站在技术的对立面反对其可能替代自己,为什么不去尽量的去利用技术呢。
(四)品牌化、规模化,让优质法律普惠大众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普通人就不能获得优质的法律服务,如何能达到双赢,让律师们既可以体面的去服务普通人,又可以让普通人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获得优质的法律服务呢。我国的人口基数这么大,普通人对传统法律服务的需求体量那么大,如果资本、人才和技术都流向高端业务,那么我们法律行业多年的发展成果要怎么惠及到他们呢?
最后我发现,只有通过规模化和品牌化,将优秀的经验向更多的地方传输,才能一方面优质的法律普惠大众,一方面律师们也可以因为实现了业务量上的增长而过得更加体面,更能在传统业务中找到职业的荣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