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之子曹丕,史书上说他八岁属文,博古通今,熟读经史。文坛上也确实久负盛名,也有建安三曹的美名。后来承袭帝位,又是谦和贤德,手不释卷,比起刘备之后的刘禅,孙权之后的孙皓,不知要强上多少倍,也无怪乎魏国能雄踞北方,抵抗孙刘联手的攻势。但是谁也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位圣明贤德的皇帝,却在继承人问题上,办了件糊涂事。他让曹真,陈群,司马懿,曹休为托孤大臣,辅佐曹睿。
司马懿是什么样的人,曹操知道,曹丕也知道。在曹魏政权初期,曹操拒二袁,斩杀吕布,收刘表。于北,拒乌桓,文韬武略,纵横中原,及至危难,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复立汉朝社稷,司马懿无尺寸之功。纵使司马懿胸怀大志,也不敢在 曹操眼皮子低下发作。曹丕和曹操一样,也对司马懿留了一手,司马懿身边的中的静姝,就是曹操安插在司马懿身边的眼线,后来传给了曹丕。后来司马懿借着难产的名头杀死了静姝,这是后话。
曹丕死后,传位给曹睿,当时的曹睿23岁,年纪也不小,完全有能力亲政。而且这曹睿也是自幼聪慧,博学多识,当年常伴随曹操左右,深得曹操的喜爱。即便曹丕相信曹睿有能力亲政,却也不放心司马懿坐大。所以,他还是象征性的安排了一干曹氏亲贵大臣和司马懿一起辅佐曹睿,让他们相互制约。现在看来,完全是多此一举,引狼入室。
细细想来,这原因,还是该在曹操身上找。当年曹操在一干儿子当中,他最喜欢曹植。甚至有意传位给曹植。后来忌惮于废长立幼的弊端,更在曹丕精心的铺路之下,选择了曹丕为继承人。曹丕上位后,本想好好处置曹植。母亲卞氏好言相劝,他才放过曹植一命,后曹植有《七步诗》传世,也是颇为无奈吧。曹丕贬曹植为安乡侯,但是这曹植并不忍气吞声,运用他那八斗的高才,写出了许多让曹丕放心不下的诗句。曹丕心有不安,把曹植的封地换来换去,生怕曹植在一个地方待久了,培养出势力来和他对抗。
曹丕一面防着曹植,防着司马懿,当然对曹家掌握兵权的曹真曹休也不放心。曹真时任大将军,曹休时任大司马,都是权倾朝野的重臣。曹丕分给司马懿部分兵权,一面让他对抗蜀国和吴国,一面也有牵制曹休曹真的意思。这时候,顺理成章的,司马懿成为了骠骑大将军,和曹真曹休鼎足而立。
曹睿这个年轻皇帝,虽然文章不如他的老爹曹丕,但是军事谋略比曹丕强很多。曹丕在位时三次伐吴,都无功而返,最后一次大败而回,从此一病不起。曹睿即位不久,孙权犯境,一年后孟达叛乱,又一年诸葛亮来犯,都在他镇定指挥,调兵遣将,拒敌与国门之外。
但是,曹丕死后几年,曹真曹休先后病死,朝局中只剩司马懿一人掌权,吴蜀两国频繁来犯,曹睿不得不让司马懿带兵拒敌。司马懿军功日盛,曹家二代将军曹爽掌兵权。曹爽少谋略,性单纯,面对老奸巨猾的司马懿,显得很嫩。他起居奢华,排场就像皇帝一样大,渐渐失去了人心。
后来,司马懿苦苦等候23年,终于找到机会,发动兵变,治了曹爽,夺了曹家政权。曹魏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14年之后,刘禅投降,31年之后,吴国投降。
曹魏一方,是三国中人口最多,军事实力最强,面积最大的,却最先失了朝政,丢了实权。司马懿确实隐忍奸滑。但是,曹氏一族兄弟互相猜忌,互相侵轧,初衷是挽救,带来的却是毁灭。所以,也劝世人能戒之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