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说:“今天不想跑步,所以才去跑,这才是长距离跑者的思维方式。”
起初我不理解这句话,认为“今天不想跑,那就不跑了吧。”才是正确的逻辑,对村上大叔的逻辑,实在不理解!
而当我真正做到每日跑步后,才慢慢懂得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首先,村上大叔说这句话的语境和视野完全不同。这句话的前半句“今天不想跑,所以才去跑”只是一个表现,更重要的语境是后半句——这才是长距离跑者的思维方式。
也就是说,“因为不想跑,所以才去跑”的逻辑是基于长距离跑者的定位所产出的一种思维方式。
对于马拉松和百公里跑者来说,频繁的练习,甚至每日进行跑步都是必须的。在实现这一长期目标的过程中,不想跑只是一种情绪意愿,不是构成目标的必要元素,所以就必须要克服,且越快越好。就像教师需要备课一样,不想备课,才更要去备课,使得备课成为恪守的习惯。
另一个角度看,这种积极思维属于“活在未来”的模式。因为确定自己活在未来能达成长距离跑者的成就,现在的每一个选择和行为都是组成未来的一部分,也就没有了懈怠的理由。
而大多数人是活在过去或当下的。因为此前从未做到过,或者现在正在做却也还未做到,所以在没有一个清晰的未来具象指引下,当下是迷茫的,坚持一件事也就显得没有动力和方向感,从而导致失败。
李笑来在《财富自由之路》一书中说“活在未来”最朴素的方式是——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所以所谓的自律,不过是一个人在以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最终得到正确的结果,而这一过程中的所有行为,被我们定义为所谓的“自律”。
所以你看到了自律的神奇魔力,在这个全民焦虑和恐慌的大背景下,你报名早起打卡、学习社群、写作群,吞下“自律”这颗止疼药,以为就能开启开挂人生。但大面积结果却很悲惨:一开始激情四射、斗志昂扬,誓要夺取高地今晚吃鸡,却在开始后的不久就宣告了阵亡。
壮哉!
这是因为,许多人对“自律”都有着一定程度上的误解、甚至从来没有想过自律的内容是什么, 于是随风飘摇、被牵着鼻子走:
你看到一篇《我靠写作月入一万》的标题文,于是也想要开始写作。好的,明天就开始日更!
看了王健林的时间表。哇,原来成为首富是有原因!立志从明天开始早起,争取先挣它一个亿。
这样的道理从来没有错误,也似乎找不到不符合逻辑的地方。
但也许换一个背景,你就看得清楚些了,比如我告诉你写作的人中有80%的人不能月入过万,我还告诉你其中60%无收入,你还要不要写作了?
清洁工人也每天早起,米粉店每天十二点收工,三四点就得开工熬汤。你还会想要早起么?我想,这时候你的逻辑会转换为:是床不够软还是白日梦不够美,我折腾个球蛋!
所以在谈自律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自己,一件事情是不是自己需要的?想要的?一定要的?
这时候你会明白:对于王健林来说,事情真的太多,动不动都是上亿的小目标,能不珍惜时间吗!因为对于加班狗来说,不加班代表没有奖金。对于米粉店的个体来说,赚钱是最重要的事。
所以自律的前提是你知道自己要什么,而不是那个看起来很好我就想要,也不考虑自己有没有能力要。自律不是单纯地去模仿别人的行为,更不是一阵鸡汤,打过了就算了。
在此前提下,我想分享一些关于自律的内容给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但凡自律的人,其自律必然有一个驱动力,而刚需就是驱动力的决定性因素。
在此不多赘述,可以阅读我个人的上一篇文章,里边有对刚需决定驱动力的详细阐述。读《财富自由自律》,分享这三点财富给你
另一点是,自律行为都伴随执行力。
没有执行力,谈不上自律。所以执行力决定一个人是否自律。
一定有很多人认为自己执行力差到不行吧?
但其实很差,也还是有的啊。甚至你主观认为的很差在镜像的另一面却是极强的执行力。如何说来呢?
比如我是个“烟鬼”,抽烟对于我来说是很自然就能坚持的事,我也能跟别人说抽烟其实不好,抽烟根本就没有必要。但戒烟是不可能戒烟的。
又比如现在90%以上的人每天手机离不开手,可能一分钟就要打开手机好几遍,有没有?其实打开手机你也不会做什么,但就是觉得若手里没有手机,心里就空荡荡的。
我们总是格外擅长把没有必要的事情做到底。而在必要的事情上,我们的执行力就好像失灵了一样。
其中的秘密就是:我们的身体里不止一个自我。
苏格拉底和菲德罗在2000多年前讨论过此事,他们认为,人的灵魂有三重本质,还为此画了一幅图:一个骑手,驾着一辆由一黑一白两匹带着翅膀的马拉着的战车。黑色的马代表欲望灵魂;白色的代表意志灵魂;骑手代表理性灵魂,要驾驭这两匹神驹勇往直前。
我们的大脑分三层,李笑来在《财富自由之路》中称其中最里面一层为“鳄鱼大脑”,它在人类还是爬行动物时代就已经发展好了,负责指导我们的身体完成各种应激反应,它没有情绪,没有理智,只有5种简单的应激反应:
Fight Flee fuck feed freeze
第二层被称为“猴子大脑”,发展在人类还是哺乳动物的时代,用来生成各种情绪,包括最基本的恐惧、兴奋等,是一种对各种外部刺激的高级综合反应。
第三层是人类最终发展出来几乎独一无二的,学称“前脑额叶”。
那匹黑马对应着“鳄鱼大脑”(直觉),白马多少有点不准确地对应“猴子大脑”(情绪),而那个骑手则对应着“前脑额叶”(理智/元认知)。
在人体结构上,心脏的位置决定了能量输送会先到达“鳄鱼大脑”,然后到“猴子大脑”,最后才是“前脑额叶”。所以在最初的时候,我们的“战车”是这样的:黑马很强大,白马次之,骑手还只不过是个孩子。所以一开始我们的“战车”还挺烂的,跑起来歪歪扭扭,弄不好还会兜圈,马不听话,骑手年幼......
人类历史发展至今,在越来越需要理智竞争生存的时代,我们应该用尽一切办法改进战车的性能,想办法让骑手尽快成长,想办法让黑马和白马一样强大,最后让骑手和马配合好。
但一直以来,我们都没有尊重它们的构成关系,没有不断地强化它们的连接,使它们合作更为顺利。而是用先入为主的道德判断来衡量它们,常常错误地把理智与情绪、直觉对立起来,搞得好像:
理智最高级,我们只需要理智就足够了。
情绪一点用都没有,有也只能是害处。
直觉都是错的。
于是有了一些错误的看起来还蛮有道理的说法“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一定要战胜自己”,而这样的说法不仅是错误的,还是有害的,更是违背事实的。骑手、黑马、白马根本不应该以“干掉对方”为目标,而是应该“和睦相处”。
就像一个酒鬼会在喝酒的第二天感到罪恶感和深深的自责。理智认为自己应该戒酒,而情绪上是不愿意的,所以导致直觉行动上出现迷失,往往容易因为自责前一晚的过度饮酒而在当天晚上和以后喝更多的酒,深陷无法自拔。
因为处理不好骑手和马的关系,很多人在学习自律的过程中,容易因为一次小的过失而对自己进行否定,从而放弃,陷入恶性循环。
而我们周围那些心智成熟的人,往往能够处理黑、白马和骑手的关系,他们既能做到坚持不懈,也懂得适当放松、劳逸结合,行动上更是干脆利落,给人十分圆融完美的感觉。自律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常规操作。
最后想告诉大家,自律是一件需要长期学习的事情,一时的得失成败反应的是我们能力上的问题,只是阶段性的历练,不以自律而自律,坦然面对自己的内心和能力,才能更好地做到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