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历了几天的高温天气,每一年都要有那么几天是特别焦躁的,在没有空调的家里,靠着意志品质和不断洗澡,来抵挡住汗水的侵袭。好在这样的时间不会太久,我是个极度怕热的人,但还不至于特别烦躁。
再次更新,差不多是站在半年的节点了。提前写了篇告别2017上半场的文,也回顾了上半年自己学习的一些体会,现在我对学习本身这事儿又有了些新的认知:
成人学习的目的,应该是追求更好的思维模型,而不是更多的知识。在一个落后的思维模型里,即使增加再多的信息,也只是低水平的重复。
我们在学习和思考的时候,依旧在沿用着传统归纳、总结的方法。这样的方法不是不好,而是应该有更好的方式,把已经学过或掌握的知识或是技能,放在一个刚大的知识架构或这体系里,组成一个更大的模型,从架构的角度重新回看学习。
建立一种破局思维体系,整个人生可以说是一连串的破局的过程。无论是就业,还是工作,亦或是创业。都要与人打交道,与人进行有效沟通和合作。面对前面这些困难或困惑,就是遇到了困局,就需要通过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些困局,改变这些困局造成的困境。而破局的本质:
有效的利用资源和整合资源。
而破局的底层架构依旧很简单的几个词组:
学习、思考、审视、辨识和行动。
人生不要过于着急,着急寻找一些能快速致富的办法。或者用一些商业操作的套路,跟着别人去做一些看似很跟随时代的事情,比如:
∙所谓的知识变现,建立出很多的学习收费社群,之后做各类知识变现的分享,好多都是用着别人用过的老套路,缺乏创新和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通过APP小密圈打造闭环收费社群,建群者本身存在着相对行业的实践经验,以及在行业认知上的偏差。很容易误导一些热血青年,认为找到了发财致富的方法,急于要在这一轮浪潮中发财。
最近ICO被带火,于是好多人在跟风进入一些社群,每天打听各种行情,目前这么高位的价格根本不适合进入。
ICO: (Initial Coin Offerings)是以初始产生的数字加密货币作为回报的一种筹措资金的方式。
2017年还有一个词被带火,今年被认为是区块链开始大规模落地的元年。
区块链 :(blockchain OR block chain)是用分布式数据库识别、传播和记载信息的智能化对等网络,也称为价值互联网。区块链技术基于去中心化的对等网络,用开源软件把密码学原理、时序数据和共识机制相结合,来保障分布式数据库中各节点的连贯和持续,使信息能即时验证、可追溯、但难以篡改和无法屏蔽,从而创造了一套隐私、高效、安全的共享价值体系。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仔细搜索一下,去中心化正在每天使用的微信上实现。未来还会有更广泛的应用,你不妨仔细了解一下。维基百科有很多详细的条目解释,你还可以在Twitter上通过关键字搜索,找到一大批在该领域有多年投资经验的大神们的IP,关注他们仔细看看他们对这个新兴名词的理解,我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和对这个神秘事物的理解。
关于写作,有很多朋友已经意识到写作的重要性。写作是要持续地、不断地输出,但不是一味输出那些缺乏思考过程或是实践经验的伪输出。
碎碎念不算思考、心情琐记不算思考、唠唠叨叨也不算思考、没话找话也不算思考,请以此类推。
通过写作,多给自己提供反思的机会,是对写作本身这件事最好的促进:
一旦你把自己潜意识里面的东西从幕后拉出来,你就有了面对并反思它们的可能,而不是任它们在幕后阴险地左右你的思维。很多时候我们的思路出了问题并不是我们不会反思,而是不知道自己的思维中有那些隐含的假设(assumptions),如果你只感觉到答案,却不知道你大脑得到这个答案之前做了哪些推理,你又怎么知道哪一环可能出了问题呢?另一方面,一旦你弄清了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离意识到问题就不远了,很简单的道理——如果别人和你争辩的时候总是只摆立场,你就很难和他辩,但如果他把自己的推理过程原原本本暴露给你,批判起来总是容易得多的。(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有很多人总是把逻辑藏在背后,不敢暴露出来)
绝大多数时候其实我们都会不假思索地得出一些结论,就像上了发条的自动机,但其实我们并不知道这些结论到底怎么来的,在思维的背后到底发生了哪些事情,故而当我们发现我们的结论错了的时候,一头雾水,没法着手寻找到底在哪错了。如果你注意一下很多人的发言(论坛、微博、朋友圈、微信群等等),如果你把他们的发言分为“前提”、“假设”、“逻辑”、“结论”这四个部分,你会发现一大堆人只会不停地下结论,摆立场,却见不到这些结论或离场的前提、假设和其中逻辑,倒也不是他们不愿意写出逻辑,而是因为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实在是一件困难非常的事情,我们的推理过程很大一部分发生在意识的水面之下,只有当有了重要结论的时候这条逻辑链才会浮出来冒一个泡,让我们的意识捕捉到。更何况绝大多数时候我们用的其实并不是完整严密的逻辑思维,而是思维捷径。
讨论也很重要,不是撕逼是探讨:
讨论是绝佳的反思,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有机会说给完全不懂的人听,更大的可能性是说给同领域有一定基础的人听,这个时候并不代表就不能促使反思了,实际上,你会发现,如果你公开你的想法,几乎总能看到与你持不同意见的人,然后你通过比较你和他的观念之间的差别,会发现你们在一开始的思路上就存在差异,差异从哪里来的?在进一步讨论中你们就会不断地迫使对方拿出更深层次的理由,这同样也是一种非常有效地促使自己反思的方法,在讨论的过程中双方的理由自然会变得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接近问题的本质,一些平时难以注意到的深层面的差异性就会逐渐浮现出来,你也就多了一次难得的机会去审视自己的思维中到底存放了哪些错误的信息。
写作就是要公开写,并且鼓励别人多给自己提问题,或是进行文中问题的探讨。
担心想法太幼稚或有漏洞等等被别人笑话。人非圣贤,正是因为单个人的想法总是有漏洞,才值得拿出来交流书写是更好的思考,讨论是绝佳的反思,被别人指出问题正是改进的空间,藏着掖着的想法永远不可能变得更成熟。
有一个经典心理学实验:(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所提出的成长 心态(growth mindset)与固定心态(fixed mindset)。)
将孩子们分成两组,通过给他们不同的阅读材料让一组相信智力是天生的,不可在后天改变的,另一组则让他们相信智力其实只是知识和技能的代名词,完全是后天习得的。接下来让他们做一组任务,那些被相信智力天生说的孩子,倾向于回避困难的任务,选择较容易的任务,这里的逻辑想必是这样的:如果做困难的任务,就增大了失败的几率,就在降低了自己在别人和自己心目中的智力的值。为了保护这个智力的值不被降低,应该避免那些有失败风险的项目。而另一组孩子则对于有挑战性的事情跃跃欲试,并且在失败的时候明显没有前者沮丧,因为失败也是学得新的东西,不管怎样都是“智力”的提高。
只会批判乃至嘲笑别人的人是最不知道怎么建设的人,忽略他们。
能够把问题长时间停靠在潜意识中是一种技能,能够带来很大的好处,停留得越长你越琢磨得透彻,比别人看到的就越多。我们必须要带着问题的眼镜看待事物才能发现新的视角,否则就会出现视而不见效应,别的不说,广为人知的例子是阿基米德的“尤里卡!”,如果不是长时间琢磨着一个问题,一直把它放在思维中,是不会从洗澡领悟到“排水测体积”的,否则他洗了那么多年澡怎么不早发现呢?
最核心的关键:
让你自己成为一个持续学习和思考的人,并只写你真正思考和总结之后的产物,其他一切就会随之而来。就像那句经常被人传阅的话:只做你最感兴趣的事情,钱会随之而来。
以上我关于写作的迭代,算是上半年对写作这件事思考的一个补充和建议你开始写作的一些个人观点,希望你可以参考。
关于留学,最大的问题是很多朋友在面对出国留学这件事开始,就听信一些别人的建议或是一些并不成熟的观点,给自己今后的留学造成了巨大的瓶颈。哪怕是一个关于留学面签的小事,都会被自己想出的怪问题,或是被一些不太会思考的朋友的思考带入到一个巨大的签证黑洞当中。
比如一味强调要认真准备,全面准备。认真准备没错,可是全面准备范围太大,要准备的问题太多,一个专业就可以衍生出成百上千的随机问题。不从框架上入手,很多问题本身就不是问题,反而给自己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到面签当天都会纠结那些根本就不会被问到的问题。
留学面签几点注意事项:
∙常规问题为主;
∙准备回答的内容一定要简洁,不要给面签者留下更多可提问的点,造成一些回答上的死结;
∙要把已知答案分门别类,一个问题可以回答十几个问题的万能钥匙;
∙要能够用最简单的法语解释清自己所学的专业到底是个啥,而不是罗列一大堆专业术语,最后被问的自己都说不清楚;
∙留学面签核心就是看一下面签者的语言情况和是否具备触摸未知世界的勇气,并不是什么专业面试;
∙到国外本身就是求学的,有很多知识需要继续学习和补充,偶尔有不清楚的,根本不会影响最后签证的获得。
禅定时刻
人生是一个连续变化的动态过程。学习新知是一个终身习惯,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是一种终身的修行。不断升级自我的操作系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