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很早就看过了《七月与安生》这部小说,但它的电影版上映时,我还是义无反顾地去看了,很害怕它被拍成了另一个模样,就像害怕看到了自己最喜欢的一个人长大后变得面目狰狞一样。
不过还好,电影把握住了原著的基本调调,在剧情的设置上有不少的惊喜。通过倒叙、穿插、旁白,这些叙事手法,把人物、故事发展逐一交待清楚,最后设计的不同结局,更是让不同的观者看到了自己想要的结局。
如果说《七月与安生》仅仅是描述两个女孩的成长、情感经历,我倒愿意把它看作是描写一个人在青春成长过程中的两个灵魂。这两个灵魂,一个永远在路上,向往自由,是我们梦想中的一个自己;另一个又害怕动荡、害怕未知的将来,是我们现实中的自己。它们时而安静、时而躁动,无处安放。只有随着青春的流逝,这两个灵魂才慢慢地沉淀下去。
七月与安生,从13岁,学校军训开始的第一天起,就因为一只小松鼠而配合默契、心意相通,成为了好朋友。表面上,七月文静乖巧,像一朵恬静芬芳的丁香花,而安生大胆叛逆,像带着刺的、散发着浓郁香气的火玫瑰。但只有她们自己知道,她们是同一类型的人,惺惺相识,相爱相生。
安生羡慕七月的安稳,七月羡慕安生的自由。两个女孩心里都想成为对方,但她们都没有勇气里朝另一个自己迈进。她们都害怕失去自己现在拥有的东西。
于是,她们在很长的时间里,互相羡慕着,却又互相较劲着。安生肆意走四方,从她不停寄回来的明信片中,她想告诉七月,虽然她过得颠沛流离、风餐露宿,但她到过了很远的远方,看过了很多不同的风景,甚至认识过很多不同的男人,她认为“男人都是不可忍受的”。这些都让七月从心底里羡慕,以致于她在大学入学后,在找不到想报名的社团时,觉得“自己是一个无趣的人”。
而七月,有着温暖的家庭,骄人的成绩和贴心的男友,这些都是安生所没有的。她像汇报成绩一样向安生写出这些优越感,她轻描淡写地说家明答应两年后回来跟她结婚。她要向安生证明,好家庭、高学历、好男友、好工作,她样样都拥有,她以后会很幸福。
只是生活不会永远一成不变。
安生飞得太久了,她终于觉得累了,她想要有一个落脚的地方,她想要回归安稳。但学历不高、青春不再的她,只能当起了售楼小姐,每天陪着笑脸,跟在老板后面推销楼盘。她不过想要一个温暖的依靠而已,所以她宁愿当起小三,想跟认识的有钱男友移民外国,好好生活下去,但老天不遂人意,男友因为一场车祸死于非命,她被男友的老婆赶出住所,重新流离失所。也许,这就是自由的代价。
七月终于发现,想要一直安稳的她,却注定被安稳抛弃。她那么努力地做别人眼中的好女儿、好学生、好职员、好妻子,她放弃了很多她想要的东西,包括自由、友谊、喜爱的专业,她以为这样就能够抓住爱情,抓住幸福,却终究躲不过男友逃婚命运。
也许,无论什么样的日子都不会好过。
正如七月妈妈说的,女孩子,不管走的是哪一条路,都是辛苦的。
于是,她们开始变成了对方。七月背起行囊,走安生当初走过的路,看她所看见的风景,她发现,原来自己是如此的适应这种流浪的感觉;安生安顿下来,像当初七月一样,爱上一个老实普通的男人,去辛苦地补习外语,去努力适应柴米油盐的日子,她的灵魂终于得到了安放。
也许有的观众觉得这样很难过,但青春不就是这样的吗?不折腾一下,就不叫青春;不经历过伤痛,就不叫成长。
这样的结局,是一个美好的、超于现实的结局,也是大家最希望的结局。
但电影和小说的真实结局却是:她们两个人之中,必须有一个人死去。小说里死去的是安生,七月抚养安生与家明的孩子,电影里却是让七月在27岁死去,留下一个孩子由安生独自抚养。
不管是谁死,也许都暗示着人生的两难境界:你也许永远无法同时拥有自由和安稳。有时候,你不停地走,以为走了很远,以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却最后发现自己想要的不过是回到最初的平静。有时候,你蜗居在一个角落,以为很安稳牢固,却没想到自己已经被画地为牢,困顿一生。唯有失去一个,另一个才能得到安生。
生命就是这样让人感到无奈。
也许一切只能在宿命的手心中得到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