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拜访与应酬
二、拜贺庆吊
在传统生活中,当与自己家庭有着密切关系的另一个家庭发生了重大事情,将举行与此相关的典礼仪式时,人们必定会准备相应的礼物前往拜贺庆吊,以示关心,同时也借此进一步联络感情。对方发生的是喜事,则贺之,如婚嫁、生育、冠笄、生辰寿诞、上梁乔迁、中举升官、店铺开张等,届时要贺仪、喜联、喜幛等。对方发生的是凶事,则慰问吊唁,如死亡、灾祸等,特别是对方举行丧礼,前去吊唁时更有许多礼节上的讲究,带去的礼物统称为赙仪。
在一般情况下,举办婚丧一类典礼仪式的家庭也都特别需要亲友在此时能前来拜贺庆吊。家中有了喜事,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本来就十分高兴,需要与亲友分享这种快乐,并且借机炫耀一番,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所以格外欢迎亲友上门,届时还要设宴款待,热闹一番。亲友中间,如果以往有些隔阂,存在芥蒂的,正好借着拜贺而一笑了之,重归于好;如果以往走动较少,已经有所疏远的,也可借此加强联络;如果有事相求而一时难以启齿的,那么借着喜宴的氛围向对方提出。人们历来把拜贺喜庆典礼当作人际关系的润滑的。一直到今天,它的这种功能仍然十分突出。
当家中发生丧事或是遇到灾祸之际,一般来说当事人大多十分悲痛,甚至感到孤立无助,情绪低落,此时也非常需要得到亲友们的慰问和帮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由此可见,必要的慰问吊唁充满了人情味,对于帮助当事人渡过困难时期可以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至于说到拜贺庆吊的具体仪节规范,由于时空条件的不同而变化无穷。以服饰为例,参加婚礼时总要鲜艳些、华丽些,吊唁时则宜素,不可太过鲜艳;以见面时的客套话、问候语为例,则因人因事因时因地都有所区别,旧时由于不懂礼仪而在这方面闹出笑话来的事例也屡见不鲜。在这方面我们应该掌握两个原则:一是要有真情实感、真心待人。你去贺喜,就应该真心诚意地去祝贺,只要是真心,在礼物或是礼节上有所欠缺,主人也不会太计较;你去慰问吊唁,确实发自肺腑,对方同样也是会感受得到的。二是要事先做些准备,了解一下当时当地通行的礼仪规范,使自己的言谈举止不至于失礼。典礼仪式的规范经常会有一些变化,又有民族和地域的差别,要每一个人都记得一清二楚,不出任何差错,实在太难。但是只要认真去对待,尊重当时当地的礼俗,尊重主人的意愿,在典礼上多加留神,也就出不了什么大错。
需要特别说的是,传统礼仪确实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早在春秋时期,墨家就对“繁饰礼乐”“厚葬久丧”开展过猛烈的批判。在整个封建社会里,也不断有人提出移风易俗的主张,提倡婚丧礼仪应该节俭,反对奢靡之风。 婚丧典礼以及家庭中的一系列庆典虽然是个人私事,完全可以“悉听尊便”,但是因为这些典礼总要涉及与之相关的许多人,同时又是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的感情纽带,因此它又成为人们所普遍关心的一个社会问题,是移风易俗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