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年失恋的时候,哭的跟个傻X一样,现在想想为那么一人,太不值了”
“哎,年轻的时候不懂事,多读点书就好了”
“如果我现在是在上海的发展话,那可就…”
“上个月要投了那只股票,现在已经赚好几万了”
……
挺耳熟吧,自己也会说类似的话,这么说更多的是宣泄“后悔”的感受,说过后静下心来,细想想,其实“后悔”是没用的,改变不了过去,不得不接受过去。
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
我有时候觉得,怎么对待“后悔”这事,可能就是划分人群的“分水岭”,有些人想过了后,该干嘛还干嘛,依然和渣男花前月下,当下还是不会读书,仍旧窝在小圈子里,还是不分析凭直觉买股票,过了一段时间后,重复前面的后悔,再感慨一番人生无常,继续重复。
相对的就是另外一类,完全克服了以前的毛病,遇到类似问题都处理的妥妥当当。恕我直言,这类人还后悔再抱怨上面的话,忒矫情了,你就是“矫情”本人!你现在变成了更好的自己,那些经历不正你成长的礼物么?
就好比说,你现在已经大学毕业了,想想自己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连一元一次方程都不会解,真是挫,好傻呀——这是完全没道理的,否认了【过程】的必要性,人都是一步步成长起来的,都是由“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甚至成长过程中犯错都是必要的,不然怎么理解什么是对的,没跌倒过怎么锻炼直面困难的勇气。
其实还有一类,就是我们这种“懂得了那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的人,道理都懂,但就是忍不住,毅力不够坚定,不够有专注力,静不下心来,就是做不到……找原因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往性格、教育、成长环境的大“根源”上靠,说的有道理,但这些并不是直接原因,这些原因层次太高了,对解决问题没有帮助。根本上说,我们很可能是“道理”真没懂。
比如说,我们都知道读书对我们有好处,健身也应该经常做,如果碰巧你也喜欢艺(zhuang)术(bi)呢,可能会想应该经常看看画展、听听古典音乐,提升一下自己的审美,那平时为什么没坚持做呢?常见的理由就是没时间啊没精力啊,还要干嘛干嘛呢……
好吧,让我们假象一个周末的下午,没有家人在,没有工作的事儿,也没有朋友主动来找你活动,整整一个下午闲着的,你会做点什么?诚实一点面对自己,你真的会捧一本书读么?你真的会找个场地健身么?你真的会看画册么?你真的会坐下来听古典音乐么?
你可能会玩俩小时王者荣耀,刷几集美剧,约闺蜜一起逛街买衣服,约好友聊聊最近的烦心事,动手给家里做一个大扫除,参加个同城的观影会。
这些所有的选项都是没问题的,可以说都是对的。忙了一个星期了,终于得空玩个游戏放松下,怎么了? 我要赶上xx美剧的进度啊,不然跟朋友没有谈资了,得融入圈子;工作辛苦了,买件衣服奖励一下自己!自己的家要温馨清爽,这直接影响我的生活品质啊,每周一次的大扫除是不能少的;我要扩大我的人脉圈,多去参加公众活动,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啊!—— 没有对错,只有实在的选择。
我如果直接说,你其实没懂那些道理,有些伤人,你可能会不服,换种说法吧,你把读书、健身这类事的优先级排的比较靠后,这可以吧,排在了打游戏看美剧后面,但是你明明知道读书、健身真的更重要啊更有意义啊,你真的知道吗?
你的每一次选择暴露了你的底色,在你看来,读书、健身并没有那么重要,起码比不上打游戏、看美剧……
再假设一种情景,你未卜先知的知道了明天彩票的中奖号码,你会不会今天不买彩票?放弃中500万机会?疯了吧,肯定买啊。为啥你这回毫不犹豫的去做呢,因为你知道500万很重要,我信你,这回真的知道了。
理性的权衡一下,其实读书、健身、学习艺术这些事,长期看来,很可能比带来500万的收益更大。核心的差别就是“长期”,人类天生对长期需要积累的东西有抵触,会下意识的逃避受苦,懒惰总是舒服的。
老话说“不要听一个人怎么说,要看他怎么做”,是有道理的,因为行为才能验证人的品质。几乎所有人都不会否定读书、健身这样事情的重要性,但能一直做的人凤毛麟角。
当你把这些你没做到的事,挂在口头上时,没有任何意义,说的极端些,没有做到的认知其实是假认知。怎么证明是真的?每一次的选择,每一回的行动才能检验。
你的认知水平,回到上面我们所说的例子上具体的来说,就是“读书、健身”和“打游戏、看美剧、大扫除”这些事的优先级排序,会导致做出完全不一样的决定,而这些决定,就是你和其他人最大的差别。
这里所谓的“水平”就是,你能不能把“重要”的事情(价值判断)放在一个“重要”的优先级上,所以这认知水平是有高下之别的,没有对错之分。
认知水平决定了行为,长期的行为形成了习惯,习惯慢慢演化成了性格,性格决定了命运,也决定了你是不是经常后悔。
那怎么提升认知水平改善行为决策呢,多读书吗?刚说了,你的认知水平不足以让你主动读书…像是个死循环?当然不是了,怎么办?容我卖个关子,下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