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樊登讲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看到书名,我第一反应以为讲的是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的故事。好在开讲之前就提前说明不是写释迦牟尼,而是讲和释迦牟尼同时代的一个婆罗门弟子悉达多追求自己向往的幸福和安宁的故事。
听了樊登读书的讲解又再读了一遍文字稿,想写点自己的感悟。
一、悉达多在此岸
过河前,在悉达多面前只有一个目标唯一的目标:进入空境,让渴望、追求、梦想、欢乐和痛苦统统成为空。开始他跟随沙门修行,修行一段时间后发现沙门是给他带来的是麻醉式和短暂性的安宁。之后又跟随佛陀(释迦牟尼)修行,跟随佛陀修行的时候发现佛陀的教义不可言传。一旦你用语言文字把自己内心拥有的智慧和体验感讲给别人听的时候,就已经错了。而这使得悉达多没法接受自己跟着佛陀所讲的法去修行。
在离开佛陀之后,悉达多证悟了原来是自己不了解自己,所以才找不到自己的幸福和安宁,于是他想过河去亲自体验一番世俗尘世,毅然决然的过了河。
二、去彼岸
过了河。悉达多遇见了让他心动的一位美丽的妇人伽摩罗。为了追求伽摩罗,跟伽摩罗学习爱情之术,悉达多学会了经商挣钱,挣得的所有的钱都放在伽摩罗那里,跟着伽摩罗学习爱情之术。跟着伽摩罗学习爱情之术二十年之后的某一天,悉达多感到自己内心中的某些东西已经死了,在当天晚上悉达多离开了伽摩罗,走到了河边昏睡了过去。
不知睡了多久,醒来后的悉达多决定留在这条河边。他沿着河走,找到了渡口,他希望找到当年的摆渡人婆薮提婆。在渡口,婆薮提婆发现了他。他见到了婆薮提婆,然后向婆薮提婆讲述了自己这过去二十多年的经历,以及在森林中“大死一番”的过程。摆渡人耐心地倾听,悉达多从来没有遇到过如此善于倾听的人。
和婆薮提婆一起在河边的茅草屋居住了很久之后的某一天,伽摩罗带着孩子去朝圣,在经过森林时伽摩罗被蛇咬中毒倒地,悉达多和婆薮提婆发现后将伽摩罗救回了茅草屋,伽摩罗苏醒后告诉悉达多面前这个11岁的男孩儿是悉达多的儿子,伽摩罗也在不久后去世了。
在与自己的儿子相处中,悉达多仿佛又回到了尘世,也感受到了作为父亲这个身份的对自己儿子的担忧,担忧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学坏,成为纨绔子弟。婆薮提婆劝悉达多让孩子回归到他自己的生活中去,他不属于这里。婆薮提婆说“哪一位父亲,哪一位老师能使自己的孩子免于去过自己的生活,使他免受生活的污染,让他免于为罪恶所累,让他免于吞咽人生的苦酒,让他不去寻找自己的道路呢?亲爱的,你难道会相信,有人能够免于走这条路吗?也许因为你爱这幼小的儿子,因为你愿意他能免于烦恼、痛苦、失望?但是,纵使你为他死去十次,你也丝毫不能改变他的命运。”
终于,悉达多的孩子也受不了了,在对着父亲暴怒之后的一个晚上,拿走了茅草屋里仅有的一点点钱和划走了小船。
孩子离开之后,悉达多多次寻找都没有音讯。后来有一次悉达多去找镇上找儿子,路过他和伽摩罗曾经住过的园子,在园子在伫立许久,悉达多才真正的理解了婆薮提婆说他的那句话,发现自己是多么的愚蠢。也不再执着于去寻找孩子,因为他本就不属于这里,甚至都不属于悉达多。
有一种认识在悉达多那里慢慢盛开,慢慢成熟,这便是有关什么是真正的智慧,他一生长期探索的目标是什么,这一方面的知识。这一知识无非是在生命之中的每一瞬间对灵魂的一种准备,一种能力,一种秘密的技艺。它能够对统一进行思考,能够感受和呼吸到这一统一。慢慢地这一想法在他心中像花一样盛开了,也在婆薮提婆鹤发童颜的脸上体现出来:这便是和谐,这是有关世界永恒圆满的知识,是微笑,是统一。
婆薮提婆的年纪变得越来越大,有一天,悉达多听到河水对他的嘲笑,听到河水在嘲笑着他对儿子的思念。因为他在河水中看到了自己父亲的脸,父亲也是孤孤单单的,他的儿子离开了家以后,就再也没有回去,而悉达多现在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回到他的身边。他回来跟婆薮提婆讲他的所见所闻,他跟婆薮提婆讲他听到了河水对他的嘲笑。婆薮提婆说:“你听到了他的笑声,但你还没有听到一切。让我们一起来倾听吧,你会听到更多的东西。”
悉达多倾听着河水的声音,在喝水里看见了自己的父亲、儿子、曾经的自己、伽摩罗、好友劬嫔陀也出现了,还有其他人的形象,全都淹没在了一起,所有都流入了河流之中。
还有其他人的形象,全都淹没在了一起,所有都流入了河流之中,它们都奔向作为目标的河水,渴望着,追求着,痛苦着,河水的声音中充满着渴望,充满着炽痛,充满着难填的欲壑。
当悉达多全神贯注地倾听着河水,倾听着由上千种声音合成的歌声时,当他既听不到苦恼,也听不到嘲笑时,当他的灵魂,不再束缚于任何一个声音时,跟随他的自我进入声音时,他倾听的是所有的一切,是全体,是统一,那么这一由上千种声音构成的伟大曲调已经凝聚成了一个唯一的字,那就是“唵”:圆满。
婆薮提婆终于等到悉达多开悟的这一天,他也要离开了,和悉达多道别去森林里。
悉达多目送婆薮提婆走入涅槃。
劬嫔陀是悉达多从小的朋友,两人年纪相仿,劬嫔陀跟随佛陀修行,到晚年他依然没有证悟。他听说河岸边有一个尊者,这个尊者是悟道的人。于是他找到了悉达多,希望悉达多能够向他传授一些证悟的知识,但是他并没有认出悉达多,因为悉达多的年纪已经很老了。
悉达多回答说:“尊者,我能对你说点什么呢?也许你求道太过了,反而发现不了所寻之道?”
“为什么会这样呢?”劬嫔陀问道。
“当有人在求道的时候,”悉达多说,“很容易会出现这种情况,他眼中只看见他所寻求的东西,但他什么也不能够找到,不能让任何东西进入他内心,因为他一心只想着被寻找之物,因为他有一个目标,因为他为这个目标所支配。求道意味着:拥有一个目标。而得道则意味着自由,内心开放,没有目标。这位尊者,你也许实际上是一位求道者,因为你在努力寻求你的目标,也许你要寻的东西就在你眼前,而你就是视而不见。”
最终悉达多对劬嫔陀说他发现的东西是:知识可以传达,而智慧却不能,唯一重要的事情是能够去爱这个世界,不去藐视它,不去憎恨世界和我自己,能够怀着爱、赞叹和敬畏之心来观察众生。
这两位老人沉默了很久。当劬嫔陀鞠躬辞行的时候,他说道:“谢谢你,悉达多,给我讲了一些你的想法。其中有些奇妙的思想,并非我一下子能够理解的。也可能实际就是这样的,我感谢你,祝愿你度过平安的日子!”
劬嫔陀深深地鞠躬行礼,泪水禁不住流淌在他那苍老的脸上,就像是一把火点燃了他心中最深处的爱和无上的虔敬之感。他深深地鞠了一躬,一直触到了地上,敬礼他面前这个一动不动的人,这个人的微笑让他回忆起平生所曾爱过的一切,让他回忆起平生对他有价值和神圣的一切。
或许我这个年纪不该去谈所谓的人生,所谓的证悟。但我个人还是想尝试着去思考一些东西。
听完这本书的讲解,我沉默了许久,内心里想说点什么,又不知从何处开始表达。感觉心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和洗涤。仿佛看到了照亮我的一丝微光。或许我们执着的,追求的,渴望的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就如书中写的我们自己都不了解自己,一直在随着时代随着社会随着他人的眼光,或者说是随着从一出生就“有人”帮我们规划好的路线一直在迷茫的前进,你追我赶的前进着。内心从未考虑过自己想要什么或想成为什么。或许真要到了暮年,我们才发现原来我们是如此的愚蠢。忙忙碌碌的一生,却从未有过一刻属于自己的安宁和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