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中有这样的对话:
有僧问大梅法常禅师:“如何是佛法大意?”法常答道:“蒲花柳絮。”
私以为,所谓“蒲花柳絮”,并非是讲佛法大意在这蒲花柳絮之中,而是要让问者回归自然,回归平常,回归当下,放弃对虚无之事的探求。正如临济义玄所言:“有心解者,不离目前。”
然而,世人大多都爱追寻一些虚无缥缈的事。最常见的,约莫是所谓的“过有意义的人生”。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恐怕并没有人能给出一个具有普适性和精准性的答案。追求“有意义的人生”,其本身是无错的,人的天性中本就有这样的原始动机,欲以内在渴求奔赴向上的生存向度。可是人生的意义并不甚明了,那么,那些穷其一生都在追求它的人,又最终得到了什么呢?要么纠结过往,患得患失,要么空想未来,拥抱虚妄,不过庸庸碌碌、汲汲营营而已。愈不可得,便愈想得,成了执念,成了挂碍,成了“颠倒梦想”,成了世人焦虑的根源。
我反倒相信,真正好的生活,应当有能力去容纳一些所谓无意义的时刻。也许功利地看,这些时刻并不能为前途带来什么实质性的益处,但它们却真真切切地构成了人生中的一部分。比起想入非非地探寻空洞的人生意义,虔诚地感知随手可及的生活点滴更有价值。禅宗素来强调“此在”,强调当下真实可感的生活,《坛经》有道是:“西方刹那间,目前便见。”在禅宗的世界里,没有什么荡气回肠、轰轰烈烈之物,禅师所见,不过是“云在青天水在瓶”,不过是一个可观可感的、不被夸张亦不被压抑的真实的世界。
而林清玄如是说:“人生的幸福在很多时候都来自于看起来无甚意义的事。“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株草也可以是琼楼玉宇,平淡尘世亦可为瀛海蓬莱。村上春树有“小确幸”一说,意思是“微小而确实的幸福”。比如看见学校西小门外的几株合欢开了,比如写的文章被一个陌生人点赞,比如一个和善的老妪主动上前攀谈,比如一次就成功调出了想要的颜色⋯⋯这些都是生活中最最真实,如如不迁的小事,但正如朱良志所说,这是“亲身感受的,所以‘不隔’;是自我生命的发现,所以‘不假’;与自己的灵魂契合,所以‘不缺’”。
专注地体会当下,不苛求人生的意义,不强求做人做事的结果,一切都于此在中互相呼应、成全,共同完成寂静的欢喜。《信心铭》有道:“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道在何处?道在目前。人生没有什么大意义,此在便是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