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里约奥运赛事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上面这张图就是游泳比赛中的一个镜头。从构图来讲,这张照片拍得并不好,应该只是个视频截图。但画面中那位一脸无奈的救生员与神奇活现的游泳运动员之间构成了有趣的对比。于是,这个槽点很快被一些平时根本就不关注体育的机智网友发现,并趁着热吐了出来。
“如果你认为自己的工作毫无价值,请想一想奥运会游泳比赛现场的救生员们”——来自网友的评论
已经有朋友在朋友圈里将这张图po了出来,下面有很多人点赞,还有哈哈笑着表示认同的朋友。
好吧,我知道你想逗我开心,可是我真的觉得一点也不好笑,反倒觉得这个玩笑开的并不礼貌。
奥运会游泳比赛中的那位救生员的工作是救人。你会说,那一池子顶尖的游泳运动员需要你来救吗?答案是:需要。
因为如果一旦发生意外,能救运动员的不会是其他运动对手,而只有救生员。
在激烈的运动中,擦伤、碰撞等运动伤害时有发生,特别是在这种万众瞩目的顶尖赛事里,对抗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运动员腿部抽筋、心脏病突发、头撞泳池等等极端情况都很有可能发生。运动员一旦在三米深的水中发生意外,别指望相邻泳道的运动员会放弃打破世界纪录的机会,发扬英特纳雄耐尔精神去救你。尽管这种意外情况发生的概率只有百万分之一,但是能挽救运动员生命的那个人只能是那个默默坐在看台上的救生员了。
快节奏的生活经常会逼着我们快速做出有可能并非理性的判断
在这个时间碎片化的时代,信息充斥在我们的四周。我们的大脑对于信息的加工通常是基于已形成的认知来快速进行判断。长时间的思考有时的确令人痛苦,所以周围有些人开始习惯直接使用别人经过分析后产生的结论,只要有人说到自己的心坎上,便会颔首认同,并武断的以此形成自己的最终结论。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去年9月份的那条新闻——安徽一名老太被撞。
在刚开始没任何足够还原现场的照片发布出来的时候,许多网友就结合之前多起路人搀扶倒地老人反被讹诈的事件,并简单根据新闻标题一边倒的认为这次事件中的老人必然也在对女大学生进行讹诈,继而开始在网上用言语攻击事件中的老人。但充满戏剧性的是,当警方通过技术手段最终认定,女大学生的确撞了老太,并且那个女生还在事后做了狡辩来误导大众舆论。于是看客哗然,形势发生大逆转,网民纷纷调转枪口指责那位大学生。撇开这些舆论对破案过程造成的影响不谈,这些网民不负责任的做法也对双方当事人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别着急用自己的理论给事情断然下结论
对于一个未知的人或事,从陌生到熟知,这个过程往往需要花费我们大量的时间,而如果要最终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则有可能花掉我们上万个小时。但是我们的大脑却更愿意做出那些简单的,符合自己逻辑的判断。
我朋友就是一个例子。他是一名公务员,就职于一个县上的农业部门。为了提高单位的日常工作效率,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他对其日常业务工作进行了认真梳理,最终决定结合自己专业优势独立研发一款适合本业务的OA系统,从而实现工作流程的标准化,任务完成进度的可视化。当他把这个构想汇报给他的那个从村长一步步爬上来的领导时,这位领导想都没想直接问他做出来一个星期够不够。他很吃惊,耐心解释说系统架构有些复杂,自己时间也有限,从开发到调试,一个人最少也需要三个月时间。领导却说,“我觉得那事情就跟搬砖一样,哪里还要得了你说的那么复杂?”
用理智和科学战胜忽悠
前几年我在风吹的最大那会儿也研究起了创业,那时一些和我坐在台下一起听项目路演的创始人们到现在有的没有了音讯。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件事情,其实虽然当时有很多想法很新奇,但是很多最终面市的智能产品都是创始人从自身的需求出发,甚至有的产品从没有考虑过用户的体验和接受程度,单纯为了智能而智能,为了互联网+而强行互联网+,为了新概念而炒作概念,导致很多风投只是看到有新概念的产品问世就义无反顾的投了进去。
比如这个风靡一时的55度杯,是2014年推出的一款智能硬件产品。刚上市的那会儿,它传递给大家一个新概念,一是喝55度的水对身体好;二是无论放入多少度的水,只要简单摇一摇就可得到适合饮用的55度温水。
周围一些朋友买来之后时间不长就发觉被忽悠了。水倒进去后水温没有短时间降到合适的温度,还得像凉白开水一样,数着指头慢慢的等水凉下去,而倒进去的凉水也没有像变魔术一样把水温变成准确的55度。
其实如果你还对初中物理课本里的热力学定律有点印象的话,你就会在第一时间明白这本质上只不过是个偷换了概念的保温杯而已。
啰啰嗦嗦说了这么多,其实并不希望聪明的你真的成为一名无所不知的科学家,而只希望你能用自己的智慧,绕开生活中的这些陷阱,用清晰的头脑客观理性的独立思考,经过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别做那人云亦云的墙头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