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公号:冰千里(bingqianli520)
首发来源:张德芬
饮食习惯的改良比其他任何改良,
其优点显然要大得多。
——(英国诗人)雪莱
01
如今很难遇见面如菜色之人了,凌雪找到我时候,却是如此。
大学毕业一年的小雪,尽管身材高挑脸庞清秀,一头干净短发,依然没让我觉得年轻活力,相反,她的脸色白中泛青,像枯萎的白菜叶。
她已经连续半个月没正经吃东西了,除喝点水,胡乱塞些薯片,就是大口喝咖啡、嚼口香糖。其余食物一概不动,妈妈做了她原来最爱吃的鱼香肉丝,吃几口就全吐了出来。
最近闻到妈妈做饭的味道都觉得恶心,最后不得不在外面租房子,几天后,走进了我的咨询室。
“我不是吃不下,是讨厌我妈!”,第一次咨询结束,凌雪站起来一个字一个字吐出了这句话,像是一个总结,也像她吐在垃圾桶的口香糖。
凌雪的故事很复杂,我只能告诉你个大概:
离婚后的妈妈掌控着小雪的生活,就像她身上长出的另外两只手,牢牢抱紧她,缠绕她,这让雪感到窒息,甚至连每顿饭吃什么、买什么颜色衣服都说了不算。
这下好了,在“吃什么”这块阵地上,凌雪最终让“厌食症”成为了重要武器,击败了妈妈,收复了失地,付出的代价是身体的痛苦。
现实中,像凌雪这样通过“食物”来表达的人很多,只不过有人能意识到,有的人意识不到,有人愿意求助,有人却深陷其中。
千百年来,“吃”一直是人类第一需求,如今吃东西演变成了饮食文化,也升华到了艺术高度,但依然有人来通过吃东西表达内心更深的需要。
02
大概有这么几类:
第一类:反抗。
你不让我吃什么我偏吃什么。
每个学校周边,在父母称为“垃圾食品”的小摊前,总聚集着大量中小学生。
父母如何也搞不懂,为何自己经心烹制的饭菜抵不过垃圾食品的诱惑?
答案是:孩子在吃饭问题上的自主权很少、选择权更少。
所以,吃垃圾食品其实是某种“反抗”和“释放”,在这里是自己说了算的一方净土,吃这些东西不但缓解压力,更是“反抗”的象征。
还有“挑食”、“总剩下”、“不按点吃”、“拖拖拉拉”都一样,这些习惯的出现是为了对抗“别挑食”、“都吃光别浪费”、“要按时吃饭”、“快点吃要迟到了”的。
哪里有控制,哪里就产生反抗。
就像凌雪的“厌食”,若不改变就会出现“绝食”,拒绝一切食物,代表拒绝一切关系,完全封闭自己,等待死亡来解脱。
第二类:填补、宣泄。
还记得《千与千寻》中的无脸男吗?他是个被边缘化了的人。
“孤独”是他的特质,没人理解他,没人陪伴他,更没有谁愿意和他在一起。
于是,唯一能让他内心不孤独、不匮乏的方式,就是大吃特吃,凡能看得见的东西,统统成了食物。
无脸男吞下去的不是食物,是缓解孤独的药。
生活总有苦闷,关系中总有一方被另一方压制,被压制的一方为了维系关系,不得不另觅出口,来宣泄压抑的情绪。
我有个朋友总是大吃大喝、暴饮暴食,夜深人静时候也一个人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这不是豪放与潇洒,而是填补与释放。
填补的是寂寞导致的匮乏,释放的是压制导致的委屈、愤怒。
很多人都这样,遇到不开心的事总大吃一顿,吃完心情会好受点,那种感觉就像悲伤之人睡一觉是一样的。
填补是因为内在缺失,宣泄是因为内在淤积,一个凹,一个凸。
前者是用食物填满取得平衡,后者是把淤积淹没在食物中取得平衡。
至少暂时是缓解的。
第三种:敷衍。
《中餐厅》最火大厨林述巍对食材的要求很高,他不愿意提前准备食物,因为5分钟做出来的菜和半小时做出来的菜是不同的。
王尔德也说过:“我厌恶那些对美食不认真的人,他们都是肤浅的。”
对食物的态度其实就是对待自己的态度。
如今,外卖之风吹遍每家每户,一份对2005名受访者的调差显示。64.9%的人每周至少吃两次外卖,55.6%的人表示知道外卖食品的卫生条件很差,但依然无法戒掉。
当然,快节奏的今天,“方便”、“快捷”成了人们生活方式的代名词,这不是人们变懒了,而是人们变焦虑了。
做事情总看回报和收益,总制定一个又一个目标、总迫不及待想要成功。
对欲望的追逐是个无底漩涡,没有尽头,时间久了你会发现,距离内心越来越远,逐渐忘了人活着本身,忘了初衷。
体现的一个面向,就是在对“食物”粗糙、随意、将就的态度上。
正念冥想会有专门“吃葡萄干”的体验,从拿起、观察、触摸、闻到咀嚼、品尝、吞咽。
以此来感受葡萄干的气味、色泽、质感等。
其实,我们感受的不是一颗葡萄干,而是内心。和自己在一起,和此时此刻在一起,不再匆忙赶路。
然而,很多人匆匆点外卖、吃外卖、匆匆工作、辞职,匆匆恋爱、分手,匆匆过完这一生,忽略了身边的小美好,忽略了身边的亲人,也忽略了内心那个自己。
你敷衍的不是吃什么,而是没时间好好理解自己、感受自己、爱自己,哪里还有什么自我接纳。
我记起了木心的那句诗: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03
有人问了,为什么是“食物”而不是别的呢?
不是没有别的,而是“吃东西”具备了2个优势:
第一,可及性。
没什么比吃东西让人更熟悉、更便利、更立竿见影了。
妈妈让你少吃肥肉,你只需要夹起一筷子,你无声的对抗即刻生效,比费半天口舌或通过其他途径便利的多。
你想减肥立马不吃晚饭,不管减不减,起码心安了。
内心苦闷只需要来一场宿醉,不管是否有用,至少忘记了。
第二,可控性。
把食物放进嘴里以后,一切皆可控。
一个奶嘴立马让婴儿停止哭闹、一颗烟立马让人不再焦虑、一根棒棒糖立马让孩子变乖、一盒巧克力立马让恋人甜蜜、一场宴席立马让众人团聚……
一个人最深的情感就是“吃”下去。
爱一个人就想把他吞下去,疼一个人含在嘴里怕化了,恨一个人恨不能一口咬死他,最好撕碎,嘴角还沾着血。
“吃”满足了人类最原始的欲望,也消除了所有生物最基本的恐惧——饥饿。
只要某样东西进入了口腔,你的感受就是:我是完全掌控它的。
而这个“它”也代表一切不能掌控的关系、情绪、压力。
04
需要你改变的不是饮食习惯、不是什么偏食厌食挑食贪食,而是内心被中断的、压抑的、隐藏的情感。
泰戈尔说过:“别因为你自己没有胃口而去责备你的食物。”
是的,食物、吃相、不良习惯都是表面,你要面对的是内心的恐惧、孤独、匮乏、焦虑。
“食物”不能替你背黑锅。
尽管你曾用它来满足,但那毕竟是替代品,真正困扰你的是摘除了替代品之后的冲突、矛盾、纠结。
只有去依赖、去求助、去面对,然后慢慢和内心相连,去探索、体验和成长,才能疗愈和修复,把失去的感受找回来,把终端的体验连续上。
到那时,你才会真正品尝到食物本身带来的滋味,而不是利用它。
那时候的饭菜会特别香,并充满了爱,就像那一碗经典的阳春面、就像白龙亲手给千寻做的那个饭团、就像妈妈做的那碗白米饭。
(END)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转载需要授权。欢迎留言
冰千里:知名心理咨询师,一个温暖又孤独的老男人,研究亲密关系、自我接纳。可接受视频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