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奥黛莉‧雅坤, 依莎贝尔‧拜优
译者:梁若瑜
孩子对自己越有信心,就会越有动力。他越有动力,就越愿意投入功课。他越投入,就越可能成功,进而对自己更有信心。这就是我们所谓成功的良性循环。(Fotolia)
我们经常听到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缺乏动力。父母因为误解,把这种缺乏动力的情形,解读为“我儿子很懒惰”、“他最懒得动了”、“我女儿对什么都没兴趣”。
我们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这些忧心的父母,没有哪个孩子是懒孩子,只有在学校学习上缺乏动力并失去了天生好奇心的孩子。的确,就算是“懒孩子”也完全有能力花上好几个钟头把自己的脚踏车拆拆装装、阅读科幻小说,或尝试拉密数字牌(Rummikub)的各种不同组合。
我们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学习动力并不会凭空出现。
我们发现:学习的动力,取决于好几种因素,其中最主要的两种,分别是让自己高兴,和让大人高兴。
让自己高兴
我用功时,这个科目本身就让我感到快乐。假如没办法,就算是一个我所不喜欢的科目,好成绩、完成功课的成就感、我付出努力所带来的自豪,和我自身的进步,仍能让我感到快乐。这份动力,与我对自己和对别人的信心密不可分。
孩子对自己越有信心,就会越有动力。他越有动力,就越愿意投入功课。他越投入,就越可能成功,进而对自己更有信心。这就是我们所谓成功的良性循环。
我们没见过哪个孩子,其实也没见过哪个大人会洋洋得意地说自己很喜欢失败或喜欢一事无成。但是,假如知道自己将会一再碰壁,确实很难继续想要快乐且动力十足地用功。
让大人高兴
我们经常说,孩子最重要的动力来源之一,是想要让大人高兴。此处的大人,指的是父母、老师,和身边亲近的大人。
为什么孩子想让大人高兴呢?孩子透过让大人高兴,寻求满足和夸奖。简单来说,孩子希望被认同和受重视。其实大人也在工作上寻求相同的东西。别忘了在整个童年时期,孩子对自身的价值感,乃是建立于周遭大人看待他的方式。
进入青少年时期的孩子,让大人高兴往往是为了“耳根清静”。我们经常遇到青少年明白个中道理,且深谙此道。于是便会听到孩子这样说:“反正,我弄懂了一件事,只要我成绩好,我爸妈就不会一直烦我。他们会让我出去玩,也会做让我高兴的事。”这样本身也不是坏事,毕竟各取所需。
其实遇到一些非常封闭且丧失了一切动力的青少年时,我们也常常使用这种办法,让他们明白,只要他们愿意在课业上稍微用点力气,就会有很多好处。至少爸妈比较不会一直盯着他们。虽然这种方式,距离自发性的动力─ ─譬如好成绩所带来的快乐、完成作业的快乐,或用功的深刻意义及其对个人的最终意义─仍很遥远,但最起码,有些死掉的“马达”又这样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