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关系》
【美】大卫 布拉德福德 卡罗尔 罗宾 著
在关系中,你永远都有机会选择成为一个可以影响他人,成就他人的人。
本书内容源自斯坦福商学院50余年经典课程——人机互动,该课程对大批硅谷高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何让一段关系从建立信任到彼此成就,这本书会给你不同的答案。
一、深度关系的六个特征
1、 充分展现真实的自我2、 愿意袒露脆弱3、 相信自我表露的信息不会被用来对付自己4、 坦诚相待。5、 用建设性的方式解决冲突。6、 愿意为对方的成长与发展付出。一、如何让他人了解真实的你
自我表露可以让他人更加充分地了解你,这是建立深度关系的关键。真实的自我被他人接纳,是一种极大的认可。自我表露可以创造更多的联结机会增强信任。真实的自我被他人接纳,是一种极大的认可。尽管如此,自我表露也不是没有风险的。自我表露的风险背后是担心很多的羞耻和评判,甚至害怕失去一段关系,可是自我表露需要坚毅的品质和内在的力量
如果我们太过谨慎,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感受,我们实际上就更加无法控制别人对我们的看法了,一旦我们给别人留下了某种固定的印象,我们往往就会一直如此表现,而真实的自我会越来越不为人所知。这样做的代价是更加孤独,以及我们所说的渐渐地被秘密束缚住了。
先有安全感,还是先有自我表露?
人们很容易有这种想法——在我知道我能信任那个人,得到他的接纳之前,我不会冒险透露很多信息,我需要先知道他会有什么反应。如果每个人都等着对方去冒险,关系就不会有发展。先拥有主动性,如果你的自我表露带来了不太理想的关系,那么对方也不值得你的信任。在人际交往中,可以先观察,再说说你的感受,或者先表露你的脆弱。
二、鼓励他人敞开心扉
这个过程,知道何时更多地表露自己,何时后退一步,给对方空间,何时问正确的问题。这也需要你支持对方,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而不是你想让他们得到的东西。
了解对方的情况包含四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你的话是他们想听的,还是你想说的?第二个维度是,你的回应是否与对方处在同一个情绪层面上?第三个维度是,你看世界的 角度是否与他们相同?第四个维度是,你是不是没有对他人真正关心的事情做出回应。
三、向他人提建议
如果建议通常是没用的,那人们为什么还总是给人提建议?也许是因为解决别人的问题似乎比解决自己的问题容易得多,也许是因为我们希望有机会展示我们的分析能力。
思考?提建议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还是真的因为我想帮助对方。
四、你真的想深入了解对方吗?
1、积极倾听,尝试充分理解对方。
2、放下评判,不试图过快地弄清对方发生了什么事。
3、对于对方所看重的事物保持好奇和探究精神。
4、使用开放式问题来鼓励对方分享更多。
5、倾听对方的情绪,并帮助他们充分地表达(你听起来、你现在感觉如何)6、共情,尤其是对情绪表达共情(听起来真让人沮丧)7、表达接纳(我真的能理解你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反应)
五、平衡双方的影响力
关系想要持久,影响力就必须达到平衡或者匹配。
影响力大的人:不愿意受到对方的影响,认为他们总是对的贬低对方说的话,常占据主导地位。影响力小的人:被动、情感退缩、不愿表达情绪、不愿受对方的影响、不愿表达什么东西对他们很重要。影响力小的人会更加自恋与羞耻,当然,影响力大的人也如此,也会有更多的羞耻和自恋。
影响力大的人如老师、如父母、如工作能力强的人,可以先主动,如果你想推进长久的关系,可以先主动。
六、当你与某人的关系反馈碰壁时
1、坚持表达感受2、发现并克服自负的陷阱3、思考当下发生的事情,聚焦未来。
当人们感受到情感上的满足时,他们会觉得得到了充分的倾听、理解、接纳,而不是受到评判。
有很多行为可以帮助别人感受到情感上的满足积极倾听、转述、承认感受、重复你听别人说过的话积极共情,与对方的感受一起(我也有这样的感受出现)表达关心,你可以用语言表达关心,也可以用非语言的方式表达,比如搂住胳膊。搁置评判 保持好奇。
七、觉察并掌控情绪
大多数人都会先动用自己的头脑,试图从逻辑的角度,理解发生了什么,然后才会注意到自己或他人的感受。有时,我们需要先停下来问问自己:我到底有什么感受。
我们无法选择性地麻痹自己的情绪,因为如果我们不去感受愤怒、悲伤和恐惧,我们也感受不到感恩、爱和快乐。
当你感到受伤,与关心的人产生隔阂时,你最需要的就是感觉被倾听、被充分地理解——然而,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没有人会读心术。
八、好的关系如何转变成深度关系
(一)双方共同解决争议如果两个人能坐下来共同解决问题,想出的办法往往比任何一个人想出来的要更好。两个人会考虑更多的选项,发现对方的思维漏洞,并且从对方的做事风格中获益。
(二)冲突陷阱急于下判断是非黑白的思维为解决方案争执,而不关注需求把观点当做事实把初步的尝试当做最后的决定不重视个人的需求不考虑个人的风格决定由谁来做什么
(三)照顾好自己和对他人做出回应
深度关系能带来一个重要的结果,那就是成长与发展的机会,但这种成长的方向必须是双方都想要的,而不是一方给另一方设置的方向发展。
深度关系需要双方愿意正视问题,愿意承认错误,寻找看待事物的新方法。
在本书的结尾,作者谈到了恐惧,与我不谋而合,因为出于对评判的恐惧,我们都挺害怕的,这种害怕会让我们畏手畏脚,甚至可能有时候话都不知道该怎么说,总是怕用力过猛,又或者担心别人眼里的自己。
在这里,我想说,如果我们都不喜欢自己,别人怎么会喜欢我们,如果我们总是自我怀疑,总是活在恐惧中,那我们的创造力与建立深度关系的能力就会缺失,甚至是停滞不前,勇敢的去面对自己,面对TA人,去释放自己的魅力,哪怕被点评,被怀疑,都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不怀疑自己。
去绽放你的生命力,有五彩斑斓的世界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