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在求学过程中,还是在和亲友聊天时,总会被问起“你为什么要学心理学”,日子越久,我反而越不大能说清楚其中具体的缘由。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怀揣着某些难解的问题,希望从这个学科中找到一些答案。比如:为什么看了那么多东西,却感觉什么也没记住?为什么情绪总是起起伏伏,难以控制?为什么别人那么容易交朋友,而我却惧怕和人交流?
这些关于记忆、情绪、言语、人格等等疑惑,似乎都能在心理学中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光有解释是不够的,当带着问题出发时,我们总想求得一个确定的答案。
然而,当慢慢与这门科学走得更近一点时,却发现,心理学并不能给我一个明确的答案,也不能帮我做出决策和选择,但却为我打开了一扇自我洞察的窗户,关顾自己的成长,探求自我的方向。
如果说“认识自己”是所有人毕生的课题,那学习心理学的知识,便是帮助我们更好认识自己的工具。心理学psychology一词,源自拉丁文的psyche和logos,原意是关于灵魂的学问,人是喜欢寻找原因的动物,凡事都要归因,找出一个科学合理的起点,我们拷问灵魂和心理,也是基于想要求一个所以然的天性:我为什么会这样?
我便是有这样的好奇,带着“我是谁,我怎样,从哪来,到哪去”的人生终极大拷问,想要求根溯源。
心理学告诉我:人的心理犹如一个巨大的黑洞,即便是科技告诉发展的今天,也只能通过外显的行为和一些科学测量的指标来推测其中的运作过程,却很难明确而又完整地描述这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通过科学的方法得出一般的心理规律,能够帮助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并指导实践,但并不能帮人解决所有人生难题。
我是谁,是关于自我认知的话题;我怎样,是关于自尊和自我评价的话题;从哪来,是关于成长和心理发展的话题;到哪去,是关于理想自我的话题......生活中除了这些关于“自我”的话题,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和这门“有着漫长过去,却只有短暂历史”的学科相关。
比如,大四毕业面临找工作的时候,如果能够明晰自己的定位,了解自己的长处,知道“我是谁、我怎样、到哪去”,就能在自我同一性达成的基础上,规划设计未来的职业选择,并努力朝着自我实现的方向前进。
又如,当明确了职业选择,投递简历获得面试的时候,“首因效应”会提醒你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当面试官与你初次接触时,会在心理上对你产生带有情感因素的定势,影响后续对你的评判,有时候开局就意味着结局。所以,要在面试前整理好自己的着装,同时也要在心里预演一下可能的对话,毕竟“面谈”一词,一方面是“面”所代表的以貌取人的风险,二是“谈”所代表的“以言取人”的可能。
生活中和心理学相关的情境不胜枚举,尤其在这样一个充斥着焦虑和欲望的快节奏社会里,“知道点儿心理学”显然像是个生活必需品,即便不用其指导生活,却也能给生活增几分谈资,何况某些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本身就是一种治愈,多一个心理学的视角看世界,也让我们多了一条追逐幸福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