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听说过这本书的名字,电视剧也听说了一些,还没看过,印象中电视应该比书演的好一些吧。
七个小时读完的书,总结一下书中印象最深的几个人物:嘉靖,海瑞,裕王妃李氏,胡宗宪,齐大柱,吕芳,杨金水,冯保。
嘉靖自不必说,书中最大的BUG,家国不分,不上朝二十年却是大明在位最长的皇帝。书中有两次提到了‘壬寅宫变’,宫女谋弑皇帝,以至于嘉靖搬离紫禁城,移居西苑。不得不说,嘉靖的敏感,多疑,在书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以一座磬钟,让臣下猜测皇帝意图,对了是圣明,不对是臣下不明天心。所有的事情他仿佛都知道,却生怕别人瞒着他,但又不体民心。初看时,真的有些佩服嘉靖的手段,皇帝权术存乎一心,收发自如。然而让他死的不是臣工,不是海瑞,也不是愧对天下百姓之心,就是他一直修仙问道的丹药。若天不亡他,民必亡明!
到最后,严嵩父子身死后,还要修建自己的养老之处万寿宫,永寿宫。甚至不惜亏待百官,亏待流民,其自私自利可见一斑。什么四季常服不过八套,大兴土木修建庙宇可比衣服花的钱更多,再者宫内宫外上下其手,百姓何以堪忧?这不正是严嵩等人重用之缘由,嘉靖需要严嵩为他筹钱,为他盖房子,为他遮挡百官的刀枪,百姓的流言。到最后,错的不就是大贪官严嵩吗?昏君,定是受了奸臣蒙蔽才昏庸,定是奸臣的缘故。
不由得想到,大多奸臣,不都是皇帝手中的一杆枪吗?抛却主弱臣强,仅就昏君,南宋高宗是昏君吗?不是的话,会纵容秦侩杀岳飞?北宋徽宗是昏君吧,不然也不会纵容蔡京高俅等人,令杭州织造局为方腊造反添砖加瓦。
看看史书,如今记得的只有秦侩,蔡京这些大奸臣,何以知道高高在上的皇帝有何错?受惠的永远只是皇帝,担错的只能是臣子。
最令我在《大明1566》中反感的一句话是: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便由此让百姓臣工,原谅嘉靖的所作所为,而最后海瑞的奏本中那一句彻底揭开了皇帝的新衣:天下不直陛下久矣。
海瑞,算是这本书的灵魂人物吧。刚峰之名,名不虚传。从改造桑田,织造局沈一石之案,浙江官场贪腐案,每一步都走的充满智慧,又令人看的血液沸腾。一句句据理力争,尚在眼前,海瑞是清官,是直臣。从与浙江布政使,按察使的对立开始,仿佛人生开了挂一般,虽历经艰险,却问心无愧。跟着海瑞的一步步斗争而上,惊险万分,却又惊心动魄。节奏把握的极为紧凑,海瑞这个人物便一步步的鲜活过来,不再是史书中的一个名字。
海瑞,他刚直不阿,终于在最后上贺表之时,一举揭开了嘉靖的遮羞布。嘉靖说他无君无父,弃国弃家。但总有种,其心可悯,其情可诛之感。他是一个聪明人,却又是一个笨人。不知道隐藏自己锋锐的人,只是一把别人手中的利刃。但也许正是如此,他才显的可爱,显的鲜活。
裕王妃李氏,也许是因为正在看《张居正》的缘故,对这个极具大智慧的女人有特别的感觉。虽然出场不多,但每一步都表现出了她的政治智慧。无论是退十万丝绸之赏,还是后来的血经,或是其中力劝裕王不要心急扳倒严嵩,都令人觉得这个女人不简单。虽然是是一个瓦匠(此处记不清了)之女,却是难得有这般大智慧。
其余的就不再赘言,一本大明1566,虽然说的仅仅就是五六年里的光景,却十分鲜明的道出了封建社会里,百姓的困苦,清官的无奈。便是以胡宗宪,围剿倭寇九次,肃清东南之功,不也只能在这之前依附严党吗?
纵观全书,我只能说一句:这就是嘉靖帝的牛逼史。无论他有怎样的无奈,严嵩等人有怎样的心计,海瑞等心系天下之心,徐阶等人的左右摇摆,都不过是被嘉靖帝玩弄与股掌的人物。
直到最后,嘉靖帝给隆庆留下的三个阁臣,‘徐阶,高拱,张居正,汝可次第用之’。先见之明,识人之明,若非这三人,大明朝恐怕得无疾而终了。徐阶性温,爱和稀泥,是新旧交替的最佳人选。高拱性急,可为改革的急先锋,张居正……大才之人,大明因他而多活五十年。
如今看到《张居正》里,无论是艺妓玉娘,还是邵大侠。都让我想到《大明1566》中的芸娘和沈一石,同样的江南大豪,同样的重情重义。也许正是这样的人物,才让一本小说变得有情有义,有血有肉。
这世上,聪明的人很多,但不要自以为别人就不聪明。借用孺子帝中一句:人不能自私到,以为别人也不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