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的创始人
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他们的事迹虽茫昧不明,有关他们的传说却并非神话,其中充满着古人的基本精神。本书即是讲述他们的故事,虽非信史,然中国上古史真相,庶可于此诸故事中一窥究竟。 黄帝是中华文明的奠基者和创始人,自他之后,文化才慢慢地生长,至周朝大体确定。其后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一脉相传,为道统——文化传统的传授者。周公之后,能发挥中国文化真精神的,就是孔子。钱穆先生为史学大家,其治史注重高屋建瓴、融会贯通,以求取历史之大义与精神为要旨。本书叶为讲述“黄帝的故事”,其治史风格却一如既往,可为初涉猎上古史者之入门书。
传说中的黄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人,是奠定中国文明的第一座基石。在他以前,人类虽然已经开始前进,对事物已经有很多的发明;但是了他,似乎有一个时期的激剧发展。在他以前,人类只是应付自然环境,人与人间很少可以纪念的事情。到他才有平蚩尤的故事,永久流传下来。关于他的传说,虽有不少,而荒诞离奇的也太多。我们只能作一个远远的透视[1]。
第一节 黄帝和炎帝
我们自称为“炎、黄子孙”,是很有道理的。在那时,中华民族散居各地,形成许多部族,有两个部族最有名:一个是偏西的姜姓部族,炎帝神农氏是他们的首领;一个就是偏居东方的姬姓部族(东夷部落),黄帝是首领。据说黄帝和炎帝同是少典的子孙,同出于一族,后来分散迁徙,一个住在姬水附近,一个住在姜水附近。日久年远,两部风俗习惯的差异,越来越大,变成两个族类。繁衍扩张以后,再行接触。炎帝神农氏这一支发展较早,他这个帝号名氏,含有在南方和长于耕种的意思。据说神农生于厉乡,又说他生于列山之石室,称厉山氏或列山氏(列又写作烈。列、烈、厉,都是一字一声之转变)。厉乡到春秋时为厉国,大概在现在的湖北随县北百余里。他的子孙在西周时有申、吕两国,都在现在的河南南阳一带。神农的故事都和耕稼有关,古时候平地多湖沼,不便居住。山地布满了森林茂草,和野兽同处,由披兽皮、吃生肉的游猎生活,慢慢进到耕田食谷。五谷是从那里来的呢?自然是地下生出来的。地下那里来的种子?推源溯始,我们的古传说,说“天雨粟”——从天上掉下来的。神农拿它来播种。神农怎么知道播种?他是生而使然,传说他“三岁知稼穑”。这一族开始发展农业,他们的功劳,都由神农氏代表着,而神化了神农。他们开辟山林,多半利用火,放火烧山,烧出一片平地,灰就是天然肥料,所以神农又叫烈山氏。他们开始大量吃植物的种子,有了疾病,自然也容易想起吃某几种植物或者可以治疗,后来就推神农为植物药的发明者,说他“救民病,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农业生活比较稳定,他们慢慢的扩展。当时自河南中部以东多沼泽,不适农耕,这一族顺着豫西群山向北分布直到山西的南部。这一带地势较高,便于耕种,他们大概安居得很久(有的传说说神农传七十世)。东方的黄帝西来,两个部族又融合混同。
古史上对于黄帝的称谓,种种不一。他的帝号,又叫皇帝,又叫黄精之君,又叫中央之帝。他的姓氏,因为居“轩辕之丘”,称轩辕氏。因为他是有熊国君,称有熊氏。长于姬水,所以姓姬。他是少典国君的子孙,又姓公孙。其余还有黄帝氏、帝轩、黄轩、轩黄、轩皇等名称。这些名字多半和他住的地方有关。他最初活动的地域约在现在的河南中部,后来到达山西南部和陕西边境,《史记》说他“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这自然是游牧部落的常态。他是有熊国君,有熊是后来的河南新郑县,县西北有轩辕丘,又有黄水,《水经注》说:“黄水出太山南黄泉,东南流经华城西。至郑城东北与黄沟合,注于洧水。”黄帝的名称或者和黄水、黄沟有关。太山又叫自然山,在新郑县西。有的书上称黄帝为黄自然。据今想来,“自然”两个字或是“有熊”之误。新郑附近还有许多地方都和他的传说有关。《庄子》上说:“黄帝见大魏于具茨之山。”具茨山大概在现在的新郑西禹县北边。又说:“黄帝登崆峒,问道于广成子。”崆峒山在临汝县南六十里,临汝西有广成泽水。“黄帝既登崆峒,遂游襄城。”襄城在现在的襄城县西。
《史记》上说:“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荆山之阳。”首山在现在的襄城县南五里,两边逛逦直接嵩、华。这些说法都足以说明黄帝活动的范围。《列子》上说:“黄帝梦游华胥之国。”新郑附近有华城,有华阳亭,就是古华胥国。古书上往往说豫州有华山,豫州现在是河南省,所说的华山,在洛水东边,大概就是现在的嵩山。现在的登封、禹、密数县间,古人称做华,这里又是夏朝的兴起地。我们现在自称中华,从前又称华夏,就起源于此。古时新郑附近最多薮泽,水草丰盛,禽兽众多,适合于游猎,黄帝当时是游牧部族,在那里最相宜。他这一族在文化方面比较落后。
第二节 黄帝的降生
一个庸庸碌碌的人,生也好,死也好,生死除了对他自己有意义以外,对社会人群毫无影响,历史上更不会记到他。这样,真叫人有死了一个蚂蚁之感。一代伟人,人们回想起来,他生死似乎都不是偶然。他对后人的影响,使人觉得他的降生真是惊天动地,死亡真是山崩水竭。暄赫和寂寞是别人的感觉。这种感觉搀进传说,加入了多量神话。据说黄帝是有熊国君少典氏的儿子,母亲名附宝,她有一天晚上看到绕北斗第一星,天枢起了一道电光,照耀四野,因而怀孕。二十四个月生黄帝,生的时候,紫气满屋;长大,身高过九尺,“河目、隆颡、 日角、龙颜”。我们想一想看:一个黑暗的晚上,只有微弱的星光闪烁着,北斗比较明亮,忽然绕着它起一道青白的电光, 四野通明,这是什么景象?这是说他在黯淡的古史上的地位。我想还应当有霹雳一声雷,惊醒了中国文明。精神上他与常人不同,后人觉得他形貌也应与众有异,于是就真的与众有异。黄帝生下来很小就会说话,有的说他还没满七十天。十岁就对当时情形有相当明了,明了自己的责任。长成,当然是个聪明非凡的人物。
当时偏西的姜姓部族,“刀耕火种”,繁荣已经很久, 比其余的部族强盛有力,地位较高,他的首领为各部的共主。当时神农氏的后代叫参卢,号帝榆罔,势力渐渐衰弱,各部落纷起争夺,里面最强暴的是苗族,又叫“九黎之民”(他们并不是现在的苗族,这一点后人把他弄错),首领叫蚩尤。他们散布的区域和姜姓部族大致相同,或者还偏西南些。他们和姜姓部族杂居,免不掉血统混合,所以有的记载说他们也是炎帝之后。蚩尤又叫阪泉氏,蚩尤这名称,似乎是他们首领的通称,并不专指一个人。他们的文化
并不太落后,铜器似乎是他们首先用的。据说山上骤发大水,金属矿随水流出,蚩尤得到它制造兵器。一个强悍好斗的部族,又有犀利的兵器,对于当时的骚扰,可想而知:人们也把他们看成一种可怖的怪物。后来的传说中,他们就真成了怪物。他们似乎有许多部落,酋长都叫蚩尤,于是后来就传说他兄弟八十一人。他们或者身上雕涅花纹和穿着奇特的衣服,于是就说他们“兽身人语”。他们战斗时或者用铜块铜片保护头部,有简单的头盔,于是就传说成“铜头铁额”、“牛耳,鬓如剑戟,有角。与轩辕斗, 以角柢人”:等等说法,不一而足。姜姓的炎帝起初采取和好政策,重用他们,让他们监临四方,他们自然侵略兼并。炎帝命他们住到东方少昊的地方,侵入了姬姓的范围,蚩尤似乎不愿意和东方强盛的部族冲突。炎帝已很微弱,蚩尤想吞并他,代为共主,在“涿鹿之阿”发生战争,把炎帝打得落花流水,“九隅无遗”,把炎帝的地方都占了去。
第三节 黄帝伐蚩尤
假使蚩尤得志,中国历史也许完全是另一回事。炎帝处置不当,覆亡逃遁。黄帝起来收拾残局,先把炎帝的余众收服下来,再和蚩尤决战,战场是在阪泉、涿鹿两地,后来往往认为两地都在现在的察哈尔省南部。我们前面已讲过,炎、黄活动的区域差不多限于河南省和山西省南部,他们决不会跑到察哈尔省南部去打仗。其实这两地都在现在的山西解县盐池附近,阪泉有时候写作版泉,是流入盐池的一个泉水。解县西南二十五里有浊泽,一名涿泽,就是古时的涿鹿。盐池附近还有许多蚩尤的古迹,他和盐池似乎有密切的关系,或者当时已盛行食盐。强有力的部族据盐池为已有,利用它挟持他族,因而惹起争夺。后来盐池晒盐,崇奉蚩尤神,还有种种神话说盐水是蚩尤血,说蚩尤发怒使水不成盐,都显示和他定有关系。蚩尤把炎帝榆罔赶跑, 自己也称炎帝,想做共主。炎帝看到自己不是蚩尤的对手,就到黄帝那里请他帮忙。姜姓部族历史很久,地域广大,部落恐怕也很多,一旦失掉了维系,大部分投降蚩尤,有的恐怕也联合黄帝,有的自立自主,炎帝不能再把他们团结起来一致对付蚩尤。黄帝倒有这种力量,他开始北渡大河,
蚩尤
穿过王屋山,先征服在蚩尤附近归附蚩尤的姜姓部族,在“阪泉之野”经过三次大战,才获得胜利,剪掉蚩尤的羽翼,收服了姜姓部族,炎帝从此失掉了共主的地位。黄帝和蚩尤的战争,是古时候第一个惊天地、动鬼神的大战。后来的传说,也真加入了天地鬼神。双方的阵容大概是这样:黄帝久居东方(东夷), 国力充实,基础稳固,友邦众多,凡被蚩尤欺侮的部族,都到这边来求援。那时黄帝已渐渐学会农业,不是纯粹的游牧部落了。蚩尤骤然强盛,侵凌弱小,人们只是无可奈何他的“铜头铁额”、“兵杖刀戟”。他虽剽悍强勇,武器犀利,却未必有胜算。《周书》批评的好:“武不止者亡。昔阪泉氏用兵无已,诛战不休,并兼无亲。文无所立,智士寒心。徙居于独鹿,诸侯叛之,阪泉以亡。”这批评的是蚩尤,也正为千古专恃强力欺凌弱小者写照。黄帝并非纯恃文德,武功方面自有长处。蚩尤向外扩张,黄帝早准备抵御,据说他“教熊、罴、貔、貅、貙、虎”,“驯扰猛兽”,利用它们作战。驱使猛兽作战,到王莽时还有类似的事情。或者像从前印度、缅甸、安南(越南)各国的象队,或者他教的熊、罴、虎、豹不是真正的野兽。古人往往用猛兽的名字称呼家畜(尤其是马),表示雄健。他是游牧部族,驱使牛马上战场是很可能的。据说车也是黄帝发明的,他也利用车战。他还有一种厉害武器,相传他的大臣发明了弓箭,“弦木为弧,剡木为矢”。中国古代偏居东方的部族往往擅长弓矢,质料虽是木石,能射强及远,在当时确是——种可怕的新式武器。这些地方,蚩尤都相形见绌。传说黄帝部下还有几员大将,最著名的是风后、力牧,后来讲兵法的人推他们为祖师。关于他们有一个有趣的故事:黄帝一天夜里作了一个梦,梦见“大风吹去天下尘垢。又执千钧之弩,驱羊万群”,醒后,他推测“风”是一个人的姓“垢”去土是“后”,拉硬弓是有“力”,驱羊是“牧”,他疑惑梦指示他寻找风后、力牧两人,后来果然在海边遇到风后,在大泽中遇到力牧。据我们
猜测,风姓是东方近海的一个大部族(太昊伏羲氏的子孙散居沿海都姓风)。风后或者是联合黄帝的一个东方部族的首领,力牧是说在草泽中强有力的游牧者。
黄帝北征,和蚩尤一决胜负,最后一次决战在涿鹿,事先还经过许多小战和长久的时日。有的传说,他们七十一战不能解决。有的说,黄帝“顿兵浊鹿之山,三年九战而城不下”,两方面都相当坚韧。从许多神奇的故事中,我们倒可以谈一谈他们所用的战术和器械。人类最初的战争,大概总是一团混战。人数稍多就需要行列、阵式。似乎黄帝发明了新的阵法,有节制,有计划,这对于作战很重要,也许是黄帝胜利的主因。我们前面说他驱猛兽,用车战,处处都显示黄帝有种种聪明巧妙的战法。这叫平常人很易疑惑他是得到神助,得自天授。他当然也可假借神力。于是有王母使玄女赐兵符给他的故事,有天帝使玄龟献兵符给他的故事,都说他从那里边得到行兵布阵的方法,战胜蚩尤。蚩尤除了“铜头铁额”、“剑戟戈矛”外,还能“驱罔两,兴云雾,祈风雨”,“征风、召雨、吹烟、喷雾”,这类故事流传很多。驱鬼、召神、兴云、布雾、吹烟、弄火,固属神话,可是他们如此传说,也有背后隐藏的事实。炎帝这一系下来的人善用火,他们开辟山林就是用火烧。蚩尤大概是把火引用到作战方面来,所以有“炎帝氏衰,蚩尤惟始作乱。赫其火烨,以逐帝”,“赤帝为火灾”等传说。又有的说,黄帝伐蚩尤是消弭火灾。古时到处是丰林茂草,处处可以燃火。炎帝能烧山作
田,蚩尤当然能在敌前放起一把火来。火势盛起来,火焰涨天,烟雾匝地。在今日我们看来,尚不免惊心动魄,在视火为神灵、非人力所及的时候,只有奔窜溃逃。可是火在潮湿的草林里面,不见得烧得很顺利。恐怕烟多火少的次数多些。一方面潮湿空气遇到烟很容易成雾(水蒸气凝结需要微粒作中心核,烟是最适合的微粒),一片浓烟浊雾熏得人头昏目胀,一群奇形怪状的蚩尤们在后面喊杀过来,的确可怕。逃走都辨不清方向,这比现在发明的烟幕弹要厉害得多。当时的部落吃这个亏的不少,都没有办法来抵制它。
其实只要不被它吓昏,阵式稳定,他已无可奈何,再能辨清方向,和不失联络,就可以战胜他。前面讲过黄帝用车战,车子大概总是很粗陋的,也许只是几块大木头连在一块,不过这就可以防御敌人的突袭。这种东西转动笨拙,战士必须成群结队,才不容易被人冲散, 目标大了,便容易看到。黄帝又发明了指南车,指示方向,指挥进退。据说他还制造夔牛鼓,这种鼓特别响,“一震五百里”,响亮的鼓声,不但可以联络较远的战士,还可以传递消息。在原始民族中鼓的用途很大,不同的音节可以报告不同的消息。从前中国南部蛮族的铜鼓就有这种作用,现在非洲民族还利用它。据说意大利侵略阿比西尼西的时候,阿国就用一个传给一个的鼓声发布全国动员令,几小时之后,就传遍了全国。
蚩尤的兴云布雾,失掉效用,他还会征风召雨。一个农业民族因为农事的需要,特别注意天时。积长期的经验,能很准确的预期风雨阴晴,原始的人恐怕更灵敏些,久经从事农 耕的蚩尤部族对于这些,比游牧的黄帝擅长。他们预知风雨阴晴,可以先决定进攻或退守。一阵暴风雨可以冷不防地袭击黄帝的战士。蚩尤们事先躲避,安然无恙。于是一次偶然,二次奇怪,三次神异,四次就变成蚩尤征风召雨了。应付这一层, 自然很简单。据说黄帝请下叫“魃”的天女来制止大雨,才战胜蚩尤。多雨的季节,黄帝很吃过苦,恰巧碰到一个早年, 自然是天助、是祷告的结果。蚩尤境内大旱不雨,农耕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促使他灭亡。一幕长期血战,黄帝终于在涿鹿大败蚩尤,结束了战争,捉到蚩尤,杀之于中冀,身首异处,埋葬到两地。对于他们不服的遗族, 当然还有零星的战事, 以后颛顼、尧、舜、禹屡次征伐苗黎,历代都为国家要事,可见他们倔强不服,常常发生冲突。不过大势己定于黄帝手中,战俘分别处理: 良善的,迁到“邹屠之地”: 凶恶的,加以木械,驱逐到“有北之乡”; 降服的,黄帝也重用他们。黄帝开始学习农业,农作物和季节气候最有关系,先民很早就注意到天文知识。蚩尤们有较久的经验,黄帝就用他们作“当时”,主天文,地位很重要。他们又有铸铜的知识,就便他们制造兵器。当时金属品似乎并不多。
黄帝的武功在涿鹿之战达到最高峰,蚩尤灭亡以后,诸侯推尊黄帝代神农为天子——:
当时的共主。各国并立,最不容易安定。黄帝大胜之后,精神不免稍有松弛,较远的部族又开始不安靖,四方渐渐多事。黄帝觉悟得快,一方面耀武示威,图画蚩尤的形象送给他们看,意思是说:你们不要忘掉蚩尤的故事,他那样凶狠,而今安在?再则你们都怕蚩尤的坚甲利兵,我们是征服蚩尤者,又得到他们的兵甲,你们要量力,不要妄动。一方面立即整顿军队,讨伐乱者,他们当然不堪一击,黄帝才真正平定当时的世界。北方的荤粥族(后来的匈奴)趁南方多事,向南侵占,黄帝也把他们赶回去,黄帝的疆域虽比不上现在的中国,但也有相当大,《史记》说他:披山通道,未尝宁居。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
西边到空桐,我们前面已经讲过,是在河南省的西部。南边的熊湘也并不太远,大概就是后来称熊山的,现在的河南熊耳山。东边到海,登泰山。北边到现在的山西南部,常在釜山朝会诸侯。釜山大概就是现在的河南阌乡县南又名荆山的覆釜山。涿鹿附近经过炎帝部族的开辟和耕种,农田已有相当规模,农民定居一处, 自然会有村落堡寨。黄帝就原来的情势,在涿鹿之阿,建筑城郭,大部分的游牧者仍然迁徙无常。
第四节 黄帝的文治
捍御外侮,平定祸乱,要靠武功。稳定基础,凝固国家,要靠文治。两者缺一不可。无文治,武功即成泡影。无武功,文治无从树立。无论文治、武功,人才最要紧。据传说黄帝的贤臣很多,虽未必见得尽可靠,但就黄帝的事业看,也确需一辈贤哲之士来辅佐帮助。据说他以大填、封巨、岐伯等为师友,求他们教导。古人理想的政治领袖总要礼贤下士,尊奉年高有德的人们,听他们的忠告。年老人的经验和知识,特别为先民所看重。黄帝这一族里, 自然也有这样的人物指导黄帝。其余的大臣据说还有太山稽、常先、大鸿等很多人。对于农业人才尤其注意,据说他四季都有专门指导农事的官。从游牧慢慢走上农业是一个大转变,身当转变中的重要人物要承过去,适应当前,开辟将来。各部落从事耕种,看重土地,这些土地又要是固定的,部落间的疆界比以往要清楚。大乱以后,部落有很大的迁动,划定界限更不可缓,黄帝是共主,怎么样平均分配,划分清晰,是要黄帝筹划的。据说黄帝“命风后方割万里,画野分疆,得小大之国万区”。当时部落很多(当然不是恰好万国),黄帝威势盛极一时,大家相安无事,生活固定下来,就“烧山林,破增薮,焚沛泽,逐禽兽”,开辟农田,建筑房舍。黄帝发明了舟车,道路平治,交通方便,部族中间来往渐多,黄帝处理诸侯的事务也容易些。他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叫两个大臣帮他处理和监视他们, 国与国间有了办法,人与人间耕地也有相当的分划,据说后来的井田制就从这时萌芽。
据说黄帝即位做共主的时候有“云瑞”,就以云名官,官吏都以云为名号,古记载上有“缙云氏”这个名号。有人推测说,这是黄帝的夏官。另外还有春官青云氏、秋官白云氏、冬官黑云氏、中官黄云氏。其实以云名官,未必因为祥云笼照,恐怕这和农业有关。《周礼》上说:“以五云之物辨吉凶、水旱,降丰荒之枝象”。北方雨量少的地方常闹旱灾,望云占雨,成了那时候的重要职掌,就衍变成官名,就传说成以云名官了。古时的刑罚主要的有五种肉刑:“大辟”是斩首,“劓”是割鼻,“刖”是断足,“宫”是去生殖器,“黥”是刻面涂上颜色。还有其余次要的刑罚,相传是蚩尤作乱以后制作的。有的说这一套就是苗族原来用的,黄帝恐怕也沿用它,法律的详情现在无从知道,当时设有李官,专司刑法。《史记》记载黄帝说:“于是有天、地、神、祗、物类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除了治理人事的官以外, 另有司天地、祭奉神祗的官。司天的官是观察天文制作历法的,在那时特别重要,为农耕的指导者,为自然的控制者,后来流传的有黄帝历法。祭祀神祗是属于先民宗教方面的事,不过中国历史上始终没有僧侣阶级,宗教没有独立性,凡有宗教意味的事都融合在政治里。祭祀神祗有专官,是行政的一部分,这些官不能干涉民事,“各司其序,不相乱也”,这种观念起源很早。《史记》又称赞说:“民是以能有信,神是以能有明德, 民神异业,敬而不渎。故神降之嘉生, 民以物享。灾祸不生,所求不匮。”惟有这样,民众才头脑清楚,不致迷信,神也不至于羼杂着人的阴谋诡计,才显出他的高超纯洁。他们各尽自己的职分,各治自己的事情。人对神恭敬不敢亵渎,不至闹两边战壕里共求一个上帝保佑的笑话。神对人只是普遍的降福,赐给他们丰收的五谷,人对神只要拿祭品供献。神是向全人类讲话,单个的人不能分别的祈求。共主是政治的领袖,是全民的代表,他可以祭天求福,求农事的丰年,不关他私人的事。关于这方面,黄帝也作的有相当成绩。在泰山上“封禅”,是相传很古的一种典礼,据说在黄帝前已经有人举行,后来一直到宋朝,在泰山顶上,积土为高坛,行祭天礼,叫封。’下来在附近找一个小山,除地作平坛,行祭地礼,叫禅。据说古时封禅泰山的有七十二君,只有黄帝得上泰山封,其余的往往遇到风雨和灾异不得上去。他还封东泰山,禅凡山,其余山川鬼神种种应有的祭祀,他都能虔诚执行,得到人民的景仰和上天的赐福。相传他黄帝劳心力,用耳目,节省水火财物。上知天文,推测日月星辰的运行,预知四时季节的转换。中知人事,别男女,异雌雄;制作用具,建造房屋;畜牧鸟兽,化野为驯。下知地利,播百谷,植草木;利用土、石、金、玉。他成就了这样的功业,于是他活着的时候,民得其利百年。他死后百年余威犹在,人民还像常听到他的命令。再一百年,人们淡忘了他。可是还用他教导的方法。后来说他寿三百年,其实人们永远忘不掉他。后世传说纷纭,把他那时候说成理想世界。有的说他“职道义,经天地,纪人伦,序万物, 以信与仁为天下先”。
有的说:“黄帝之治天下也,其民不引而来,不推而往,不使而成,不禁而止。故黄帝之治也,置法而不变,使民安其法者也”。有的说:“黄帝治天下, 日月精明,星辰不失其行,风雨时节,五谷登熟,虎狼不妄噬,鸷鸟不妄搏,凤凰翔于庭,麒麟游于郊,青龙进驾, 飞黄伏卑,诸北儋耳之国,莫不献其贡职。”后来道家除了推尊他的政治是清静无为的理想政治以外,还和老子并称为道家之祖。说他私人生活,敬谨小心,恬淡无为,修身养性,“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的清心寡欲。黄帝和老子一样,主张虚静的道家生活,因此得享高寿。后来讲服食仙药,修炼神仙的人们,更进一层,竞说他长生不死,成了真仙。不过他有这样的事业,私生活总不会太差。后人装点粉饰,反致失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