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福音》说: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去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以后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
为什么我们是盐?
因为盐是最渺小的,最卑微的,在众多调料中最微不足道,却是这世间最重要的调味品,没有了盐,世间便没有了味道。
苏轼的《前赤壁赋》写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人的一生很短暂,在历史长河中也极其微小,如沧海一粟,如大海一滴水,但也不能磨灭我们活着的意义。我们来世间一趟,经历了不同的故事,看了不同的风景,形成了无可替代的个人魅力,有爱有恨,有亲有友,这便是我们存在的价值。
孙频是一代青年女作家,1983年生于山西交城,毕业于兰州大学,2008年开始从事小说创作,目前在读中国人民大学创造性写作专业,同时属江苏作协作家。曾发表小说集《疼》《假面》《三人成宴》等。2019年6月获得《钟山》之星文学奖"年度青年作家奖"。她虽年轻,但笔力却老道,出版的《疼》《盐》《裂》三部曲获得业内一致好评,她对人性的刻画,对黑暗中尊严的拷问,对生存困境的不断追寻,让她的每一个短篇故事都深入人心。
《盐》出版在2017年,全书由六个短篇故事构成,有边缘人的生存挣扎,有缺乏母爱的童年阴影,有关乎自尊的强烈追求,也有对爱情的幻想和破灭,每个故事都能让人眼前一亮,今天,我将选取书中的两个短篇,来阐述孙频心中的“盐”。
1.《无相》被馈赠的人,黑暗中挣扎的尊严
来自大山深处的于国琴,毫无疑问成为了大学里的“特困生”,学费靠着助学贷款,生活费被一位老教授资助,每个月300元的伙食费。
每次吃饭的时候,她都小心翼翼,规划着每顿饭的花费,常常是啃个馒头,喝碗剩汤。她害怕自己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她有强烈的自尊心。可无奈,窗口的那些卖饭的师傅还是记住了她,一看见她来,就准备好她要的馒头。
她感谢那位老教授的资助,可内心也害怕见到他,毕竟被人资助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然而,她还是躲不过,学校安排这些特困生去勤工俭学,也安排她每周去老教授家里,帮他打扫一下卫生,算是一种回报。
她终究要和这个隐身人见面了,她一直悬着的自尊心,马上就要碎一地了。
老教授和蔼可亲,可她浑身不自在,像是一个囚犯在接受审讯,想起自己每天都欠他的钱,于国琴更是坐立不安,老教授还特意做了一桌子好菜,招待她,更是让她觉得这是陷阱。
相处过几次后,于国琴发现老教授不过是孤单,需要她陪着吃一顿晚饭,她突然就对这个暮年老头产生了一种怜悯,他的妻子已经去世,女儿又在国外,漫长的孤寂无处打发,况且老教授对她挺好,并没有非分之举,于国琴放下戒备,真心把他当作自己的祖父了。
老教授开始给她塞钱,可怜她的身世,又说自己的钱没处花,于国琴从开始的拒绝到后来的欣然接受,心理变化让她自己也吓了一跳。后来两年的相处时光,从小心翼翼到亲近随和,于国琴一直感叹自己幸运,她对老教授的家,也有了家的感觉。
凡事都有代价的,老教授终于提出要求了,他想看看于国琴年轻的酮体。
终究是躲不过这一天的,她最初的担忧,临到最后,还是成真了。灰暗的灯光中,她一件件褪去自己的衣服,把自己残存的那点尊严一点点撕碎了。她内心深处不再感激他的资助和馈赠,好像已经和他平起平坐。
这次事件之后,于国琴再也没去过他家,毕业前夕,她接到了老教授的电话,他祈求她再去看他一次,她知道他的目的,不过是馈赠给她一把钱,然后以欣赏女性身体的理由让她脱光衣服,她拒绝了他的钱,却照旧褪了衣服,算是最后的回报。
老教授犯了心脏病,于国琴察觉到了异样,却还是快速地走了。那天,老教授因心脏病去世,于国琴知道后,眩晕地站不稳,她不敢质问自己的内心,是她选择见死不救的。
这是一个馈赠的故事,被馈赠的于国琴,对老教授的感情非常复杂,感激中藏着愤恨,因为她是被施舍的,她透过老教授,看到了自己的不堪,她唾弃自己,更厌恶自己,不能饶恕自己。
如果你曾帮助过一个人,就不要事后经常提起,这才是人最可贵之处。
然而,大部分人都会觉得,付出就想要回报,馈赠就会高人一等。在于国琴那里,被馈赠是羞耻的,如果老教授从未出现,她一定会感激涕零,可偏偏,他提出了要求,把所有的感激都变成了愤恨。
老教授一生桃李无数,每年都会资助特困生,可他的动机并不纯洁,需要陪伴无可厚非,还提出特殊要求,也是对自己的付出讨要回馈,大概“无私奉献”这个词,早已不复存在。
而于国琴最后的见死不救,是人性丑恶的一面出来作祟,如果他死了,就没有人知道她的羞耻和不堪,就不会有人再以资助她为由,肆意妄为了。
2.《祛魅》不合时宜的心高气傲
李林燕大学毕业后,就分配在自己家乡的县城高中,做了一名高中语文老师。
她每天一早起床,给自己化好妆,穿起大衣,站在窑洞前背宋词,这景象与这所落败的学校格格不入。到了晚上,她捧着莎士比亚,捧着巴尔扎克,一本一本地看下去,她还要写信,在落叶上写,在手帕上写,整个人洋溢着一种浪漫文艺的气息。
这样的日子,她过了五年。信一封封地寄出去,可一封回信都没有收到。只不过毕业前夕和一位旅美作家有过一夜温情,她便做起了梦,梦想着能飞往大洋彼岸,逃离这县城。
梦醒了,她连自己都骗不下去了,时光一去不复返,她为这个不着实际的梦想,活成了与周围人截然不同的样子。
她不再奇装异服地站在门前背书了,妆也不化了,她抽着烟,躲在屋里写自己的诗歌,哪怕这样还吸引了一个男性诗人,他对她充满崇拜,觉得这犄角旮旯的地方竟然有女诗人,实在了不起,她再次着了魔,和这男诗人成为了情人关系,关系并不牢靠,仅仅一年就分开了。
从20岁到30岁,十年过去了,她空洞地守着那个旅美作家,耗费了十年,连她自己也觉得浪费了,周边人该结婚的结婚,该生娃的生娃,唯有她,活成了边缘人的模样。
在她33岁的时候,终于有人向她求婚,却是她的学生,一个18岁的高三男生,只因受过她的馈赠和照顾,就对她感激涕零,说要娶她。
这段婚姻注定是个悲剧,可李林燕还是跳下去了,她供养他大学的一切开支,等他大学毕业,他们领了结婚证。她已走向衰老,而他正意气风发。
事态的发展我们都能料想到,他有了新欢,而她为了解决掉第三者的麻烦,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她拥有青春时,不懂珍惜,活在自己的幻想中,把青春浪费了。
她失去青春时,不切实际,活在虚幻的安慰中,把婚姻摧毁了。
她的故事,是千千万女性的缩影。年轻时候,不合适宜的心高气傲,总遥望着远方,期待着自己的白马王子,一天天等下去,耗下去,到最后,除了残存的一丝青春回忆,什么都没有得到;等到了年华老去,又不得不抓住眼前人,谈上一段不如意的感情,走进自己曾排斥的婚姻中。
昨日兮昨日,昨日何其好!昨日过去了,今日徒懊恼。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觉今日又过了。水去日日流,花落日日少,成事立业在今日,莫徒明朝悔今朝。——文嘉《昨日歌》
如果她能把握当下,认清现状,不那么沉迷幻想,也许她会收获不一样的人生。
《盐》这本书中的每个人物,都是微小的,不被瞩目的,生活在人群边缘,但他们的存在,也射影出一个庞大的群体,每一个认真活着、微不足道的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故事,就像一粒盐,再小也充满味道。
生而为人,我们没有选择,就算从出生的那一刻就看明白一生的真相,我们又能做什么呢?我们唯一能做的,仍然是如何认真的、艰难的、顽强地把我们这一生过好过完,尽自己最大努力地去做一个有尊严,有爱也被尊重、被爱的人,便是我们生生不息的目标和动力。
在她的小说中,人物往往陷入破碎绝望的家庭中,需要依靠自身强大来修补内心,所以让读者感到疼痛和心酸,通过她的文字,我们了解到更多的生活形式,读到了不一样的人生百态,从而得到感悟:人活着本身就是一种磨砺,从出生到死亡,都是一种历练。